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遗迹  >  建筑

塔寺桥

(图片来源:陕西塔寺桥——古桥欣赏)


位于今县城东塔寺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初,黄土夯筑而成,名“凤鸣桥”。清顺治三年(1646),知府王赞圣、邑人周承尧和贾文等募金于民,改建为石桥,以募捐建桥之意更名“博济桥”。道光二十年(1840),桥倾塌重修。以桥在塔寺河上,取名“塔寺桥”。

重修后桥面为长方形,结构为长2米,宽与厚各0.4米的石条砌成。桥下三孔,中孔高7米,边孔高6米,跨径5米。南北两岸河堤约百米长,为石条砌成。桥面设计三轨,中轨为人行道,两边为马车道,负荷均衡。在建筑艺术上,独具匠心,有民族风格。桥左右两侧,各排有石栏杆24根,柱顶间隔刻有“猴子抱桃”“狮子戏球”“金瓜”“仙桃”;石柱间嵌有长方形石板,镌刻“水牛卧波”“玉兔探月”“金凤展翅”等禽兽图案。形象雅致,栩栩如生。各柱下面,相互间刻有几何图案的长方形石条连接。桥洞门额,南边刻“远岸垂虹”“长堤饮马”,北边刻“千秋石柱”“万古金梁”。桥东西两端,竖高约1.5米,宽0.7米,厚0.3米的石碑四通,面东凹刻“通津”“利济”,面西凹刻“正直”“平荡”,皆系当时知府豫泰手笔。



参见《凤翔县志》第818-819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