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遗迹  >  碑石

观音石像座

(图片来源:期刊《北周建德二年观音石像座》)


造于北周。此像座为青石质,呈上圆下方的阶梯形,高35厘米。自上而下分别由上小下大三阶层组成,上层为浮雕覆莲纹,底衬以圆台。覆莲直径35、高4.5厘米,莲瓣边轮宽8厘米。莲瓣纹下衬刻叶状纹,并将莲瓣每两瓣分格为一组,共有八组。花瓣圆润流畅,叶纹清晰丰富。覆莲纹中间为一正方形榫眼,边长10、深8厘米。覆莲纹下面衬托圆台,直径38、高2.5厘米。中层为八棱柱及圆雕石狮,八棱柱边长18、高8厘米。柱外四角为前后相背的圆雕护法狮子两组,均呈蹲坐状,惜失狮首,残存躯体长12、宽8厘米左右、高8~12厘米不等,体态丰满圆润,脚爪着地有力,形态各异,静中有动,栩栩如生。下层为正方体方座,制作中上下略带收分,上边长48.5、下边长51、高20厘米。正面阴刻隶书铭记十二行,每行七字,文曰:

大周建德二年七月二十日,仇阳仁寺比丘尼僧,僧胜、惠严等无依沛外,观世音石像一区,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皇帝比下。国主累劫诸师及法界众生,因缘眷属合寺。惠严等成正觉,与越主仇双仪兄弟三人等。

北周是北朝佛教石窟寺大发展时期最末的一个朝代。周武帝宇文邕面对佛教泛滥、兵源短缺、财政枯竭局面,宣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灭佛法令。此像座铭文造于北周建德二年(573),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毁佛运动的历史过程。它确切的纪年和鲜明的制作风格,为研究这一时期石雕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8年1月,该物由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田家庄镇河北村村民拆迁一古庙宇时暴露于外,凤翔县博物馆发现后随即征集收藏。



参见《北周建德二年观音石像座》
凤翔县博物馆,陕西凤翔县
孙宗贤 曹建宁
《考古与文物》
2013年第06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