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故事  >  地名故事

儒林巷——八州县童生来此考秀才

      儒林巷是与县城南大街连接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据凤翔县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魏德善介绍,明清时期,这里曾有凤翔府考院,所辖凤翔、鼓山、扶风、宝鸡、千阳、麟游、眉县及陇州的童生,都要来这里参加儒学考试,考中者即称为秀才。
      当时,考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就代表有了“功名”,在地方上能得到一定的尊重和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官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告知县等等。因此,考秀才也成为许多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人获得功名的唯一途径,来凤翔府考院考试的童生越来越多,这条巷子便因此得名儒林巷。
      如今,在这条巷子的尽头,有一所儒林小学,它是凤翔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据《凤翔县志》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十月,凤翔知府罗鳌(祖籍四川,清进士)创建“凤鸣书院”于城内儒林巷内。乾隆三十二年(1767),凤翔知府罗鳌“拓新模于旧基,构精庐于隙地”,在准提庵废址上建起“凤鸣书院”,有镜史轩、锄经堂及斋台、楼、阁等57间房屋。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1906年凤翔知县彭敏嵩将其改建为高等小学堂,这就是儒林小学的前身。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