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卿遗稿 文史组整理
尹昌龄字仲锡,四川华阳县人,翰林出身,清光绪三十年(1904)曾任凤翔知府,风骨崭然,清正廉洁。处清末政治腐败之秋,锐意改革。到任后,首先由教育着手,于文庙东旧考院地址创建凤翔府中学堂,并附设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将高等小学堂移于儒林巷原凤起书院地址,大加修葺。提倡科学,增新课程。对府中学堂的图书、仪器、标本、教具一律购置齐全。严立教规,整饬校纪。延聘品优饱学之士,充任教习。同时,在陈村、柳林、彪角、横水四大镇筹办公立初级小学堂。在县署下设立劝学所(即今之教育局),专司督办教育事业。一时,兴学之风大振,教学内容为之一新。办理之善,为全省之冠。
清未,外侮迭兴,不平等条约,一再签订,赔款割地,民不聊生,百业不振,风俗日非。尹昌龄到任后,除兴办教育外,兼重实业,提倡耕织,教民务桑养蚕,在旧试院地址设立凤翔府蚕桑学堂,在东关成立工艺厂,聘请四川教师讲课传艺。招收学徒百余人,校厂互用,理论实践相结合。并研究改进了民间旧式织布机,从而生产了宽面平布和条子布,并织丝制品绸、绉、绫、缎,一时人争效仿,起到了改进织布的良好效果,所产布、绸质地优良,经销全省,凤丝、凤茧,名驰遐迩。
尹昌龄认为要发展丝绸业务,必须唤起人民养蚕,而养蚕又必须先种植足够的桑树。乃派员于两湖购回大量的桑苗、桑籽,供人栽种,并在城周内外栽桑三匝(这些桑林遗迹,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生产开荒地时,才为农民开发),更重点的在府、县衙署及箭道空旷之地,种植桑树数万株,为凤翔丝绸实业开辟了新局。可惜辛亥革命时蚕桑学堂及工艺厂均毁于战火,茁壮新业竟遭夭折,实堪痛心。
尹昌龄在任官期间,以正风易俗为已任,每于公余,常便服出游,对于为子不孝父母,为弟不敬兄长,以强欺弱之事;打架斗殴、赌博吸烟,巧取豪夺,奇装异服,不务正业之辈,一经发觉,立即传唤严加申斥,情节严重者,或加笞责。因而,凡街巷游荡、懒惰、倚门、闲谈的男、女、老、少,一听“尹大人”来了,即避匿潜踪,闾阎肃然。其诘奸禁暴,励精图治之精神于此可见。去任后,庶民怀德,竖碑留念。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