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辅
凤翔县东大街县级机关托儿所校园地址,是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号横渠)先生的祠堂。建于明季中叶。历明、清两代。在官府名流和守祠后裔募捐倡议下,曾经数度重修。碑志有载,大殿有横渠塑像,两庑藏文物版籍,凡樽、角、俎、豆之祭器,经、史、子、集之善本,张子全书木板,名人字画,仪仗灯缦之物,无不具备。中门为亭式,两旁为祠学斋舍。大门临街构建,高悬“关西一人”匾额。左方嵌有辛亥革命后保护祠堂的布告。石杆直立,雕栏承范。院内古柏千尺,名卉百种,竹园梅林,尤擅胜景。更有历代名人宇画,堂楹无虚。虽非金碧辉煌,堪称庄严雅丽。每年春秋两祀,后裔有翰林院博士的世衔。
张子名载,字子厚,号横渠,谥曰明公。父迪,母陆氏。原籍河南,侨居长安时,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生张子于长安,故宋史称为长安人。而张子自称汴人者,不敢忘本也。仁宗天圣中,父迪迁任殿中承知四川涪州事,张子随父之任,时年方3岁。仁宗景袖元年(1034),张子15岁,涪州公卒于官,欲葬之汴。但两孤皆幼,且以居宫清正,素无积蓄。及护柩由涪州出终南之后,已至无法前进。乃葬涪州公于眉县之大振谷口,而于横渠镇定居焉。从此张子奉母教弟,耕读为业。仁宗景祜四年(1037),张子17岁,即谒范文正公,上《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嘉祜二年(1057),张子与苏子瞻兄弟同登进士第,年已37岁。初任为祈州司法参军,讲学于关中各县。神宗熙宁二年(1069),召为崇文院校书。翌年,张子以疾归居横渠故里,著《正蒙》《易说》《礼乐说》《西铭》诸书,开井田渠。旋又被召入京,供职讲学。熙宁十年(1077),张子以肺疾由京回陕,十二月乙亥,卒于临潼馆舍。子以幼在家,唯一甥随侍在侧,时年五十有八。门人奔丧临潼,扶柩归葬于涪州公之左,弟晋气墓之在右,至今里人尤以仙人墓呼之。此张子来关中定居眉县之远因。
张子守墓横渠,讲学关中,一时名士,乐愿受教门下,以横渠先生称之,因以为号。殁后,祠宇遍见关中各县,春秋祀以少牢,陪享文庙,后裔荣袭博士,文在国典。
明万历中,关中大饥,兵燹连年。扶眉一带,扰攘不定。张子后裔,时在宦籍,辗转东移避难,遂至北河省之滦县侨居。另支族人,又去湖南长沙营生,以致眉县故里,一时失人管理。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凤翔知府沈自彰,久慕横渠学说。到任后,以所属眉县既为张子故里坟墓所在之地,府治凤翔,亦有祠堂。而后裔无人,何以崇贤,乃托访于同学僚友之问,得之于河北滦县,急促其回陕归根,以奉祭祀。居滦之后裔第11世嫡孙张文运应召率其长孙及其叔父共3人来至凤翔府署。沈知府特加优遇,于凤翔东大街张子祠设立横渠书院,使祖孙二人主持受徒讲学,令其叔父去眉县故里管护坟园。从此,由滦回关中之后裔三人,又分为凤翔、眉县两支。但凤翔世系因传嫡承袭的关系,明清两代的凤翔嫡孙,均曾赴京殿试袭受翰林院五经博士的世衔。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明文改为奉祀官,最后承袭者为第24世孙张建邦,常住凤翔祠后家区。奉祀扫墓无缺。现已传至29世,至今仍聚居祠后,并在横渠书院的影响下,子孙耕读为业,蔚为家风。此张子后裔在凤翔之历史近果。
横渠先生学贯今古,才擅文武,早悦孙吴,晚批佛老,精思力践,学创关中。相继四吕、三李、船山、清麓、宗崇张子学说,讲学立教。关中士风,迥然蔚起。 “关学”脉传,相继发明。号称欧洲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旋涡”之说,虽名噪一时,尤晚于横渠“太虚物质”之说570余年,引起世界科学家的普遍重视。创立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先声及卓越贡献。并且横渠还对中国唯物论的基本范畴“气”,第一次做了详细的理论说明,明确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对年多天文、生物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横渠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对我国唯物主义的发展,贡献是不小的,被认为是东方文化的灿烂成果,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续发扬的。
今凤翔祠堂宫墙之美,文物遗徽。曾遭十年浩劫之毁,损失殆尽。庙宇有湮没之危。关学有矢闻之叹。幸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尧天再现。对保护文物古籍,发扬民族文化,引为当务之急。雀跃之余,述以供考。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3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