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县人民政府网)
弦板腔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陕西除了秦腔之外,弦板腔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乾县是优秀地方剧种弦板腔的发源地。
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其音乐弦律节奏明快,悦耳悠扬,唱腔刚柔相济,动听感人,能充分表达戏剧剧情。随着历史发展演进,弦板腔从早期基本乐器的“二弦”、“三弦”“板子”发展到加入板胡、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
弦板腔起源于1800年前东汉时期,在宋代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开始的。艺人们将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类戏剧人物,在撑展的纱帘上通过灯光挑动皮影,映像表演。历来在民间流传范围较广,据著名秦腔剧作家王绍猷先生考证,弦板腔、皮影戏源于秦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在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与“道情”同台演唱,以后逐渐演变为独台演唱,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独特剧种。
据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的一人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农闲结社、逢年过节、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灯影戏,在民间久演不衰,不断向艺术化发展。但在封建社会,由于官方文化机制薄弱,民俗文化不被重视,民间很少有人专司记载,因此除留传有少量的剧本外,很少有音乐表演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据乾县马连老艺人郝振安(已故)回忆,近代弦板腔主要发祥于乾州(即陕西的乾县),后波及周边的礼泉、兴平一带,并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王天德为代表,他当时是弦板腔第一高手,其班社擅长演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著称;西路以乾县著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等为代表,以演唱三国戏而著名。其中郝振安后期多演传奇戏,在演唱中融入了缠绵抒情的细腻唱腔,弥补了早期弦板腔以刚健昂扬为主之不足。
弦板腔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它不仅具有我国北方戏剧的豪迈刚健,也具有南方戏剧的悠扬委婉。在拖腔上长短适中,为戏曲爱好者适听和欣赏,甚至对偏爱歌曲不喜欢戏曲的人大多能接受。它的唱腔有九种固定板路。即:导板、上音子板、正板、紧板、二流板、气死人、三不齐、流板、撒板。
弦板腔所表演的剧目相当丰富,如传统剧:《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等;新编剧:《紫金簪》《武则天》《借驴》《十三姐妹闯三关》《七星剑》等;移植剧:《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福寿图》等。
弦板腔戏剧在民间历经了世代传承和演进,弦板腔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起到了弃恶扬善,净化心灵的艺术教化作用,凡观看和眼听过弦板腔的人大多都会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它的艺术特色已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为影响深远的东方艺术增添了绚丽斑斓的光彩。
1957年乾县人民剧团,把弦板腔从皮影“亮子”搬上了大戏舞台,使弦板腔在音乐、唱腔、布景、道具等方面得到了拓宽和提高,令人耳目一新。同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戏《槐荫媒》搬上大戏舞台,一经演唱,便引起轰动。
1959年10月,乾县剧团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弦板腔《紫金簪》,得到省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弦板腔被确定为省上重点培养的五大剧种之一。1960年元月,赵伯平省长陪同薄一波、习仲勋副总理在西安观看了《紫金簪》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1963年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察乾陵时,对弦板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给予了肯定和关注,并要求做好发展和提高工作。1979年9月弦板腔《紫金簪》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演出二等奖。陕西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弦板腔唱段和选场。
2006年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8月中旬,乾县举办抢救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汇报演出活动,原乾县弦板腔剧团的成员从各地集中到剧院,连演三场,获得圆满成功。
2008年4月县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了文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汇报,决定恢复成立乾县弦板腔剧团,每年拨付12万元用于弦板腔的抢救和保护。弦板腔在政策的支持下,进入市场运作。2009年恢复成立后的县弦板腔剧团着手挖掘弦板腔经典剧种,包装打造精品工程。2010年弦板腔剧团对秦腔经典剧《福寿图》进行挖掘整理,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对唱腔音乐进行重新编排加工。2011年由秦腔改为弦板腔的《福寿图》开始在省、市、县演出,共演出50多场次,深得广大戏迷爱好者和省内弦板腔知名专家家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乾县弦板腔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荣获了“优秀剧目”等八项大奖。2012年年初,为丰富我县乾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尽享改革开放成果,按照政府会议精神,由政府买单,文体局组织弦板腔剧团,实施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弦板腔剧团先后深入全县20个乡镇、1个社区,累计演出弦板腔剧目《福寿图》12场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极大好评。如今弦板腔剧团已发展为具有一定演出实力的专业演出团体。
县剧团优秀演员丁碧霞、优秀二弦演奏者李育亭,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538—541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