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民艺  >  正文

木偶戏

      木偶成又称“傀儡戏”,在我国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都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有托棍木和提线木偶两类。托棍木偶又称杖杆木偶,杖杆木偶又分明杆和暗杆两种,同都是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另外还有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
      1924年木偶戏流传于乾县民间,新中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乾县薛录镇木偶剧团于1978年成立,当时也是我县乾县唯一的木偶剧。主要以表演托棍木偶戏(秦腔)为主。剧团曾先后赴铜川市、宝鸡市、千阳县、陇县、凤翔县等地演出,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发展的十多年中曾辉煌过一个时期,后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木偶戏也逐渐走向低靡,以至失去市场,剧团彻底瘫痪。剧团原有人员都各奔东西,自谋生计。乾县薛录村的李运,为木偶戏世家第三代传人。代表性曲目有:《孙膑坐洞》《四贤册》《白帝城》《牧养圈》等。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567—568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11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