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禄镇,位于乾县城东南四十里处,今相当于乡镇。有乾兴(乾县到兴平县)公路从此经过。
据北宋照宁九年(1076)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奉天县(今乾县)有四乡四里一镇。镇即薛禄镇。”其中又指出“唐乾州下有三县一镇”,可见薛禄镇至晚在唐时已成镇。
据调查访问,原薛禄镇东村南门城楼上,曾刻有“汉唐古镇”四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遭毁弃。此足以说明该镇建镇时间很早。
据《陕西省通志稿》载;薛禄镇,“俗传薛仁贵食采于此。”又载:“乾州社仓玖处,薛禄镇有一座。”
据明崇祯间《乾州新志》载:“薛禄镇,在州东南四十里,有集市,唐薛仁贵食采于此。”
《乾县新志》载:“薛禄镇,在县东南。《通志》‘俗传薛仁贵食采子此’。东南有薛游村.东北有薛宅,东有薛梅坊。”又载:“薛禄寺,在县东南薛禄镇,唐德宗时建。《通志》作五代晋天福四年建。”
以上史料所言,均未见于正史。据《新唐书》记载:薛仁贵,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的名将。少时贫贱,以田为业,有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太宗征辽东,求猛将,仁贵应募。东征至安地,仁贵解围救会郎将刘君印,斩贼将,系首马鞍,由是知名。攻高丽安市城,仁贵著白衣,持戟,腰健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太宗召见,喜得骁将。授右领军中郎将。宗显庆三年与高丽将战横山、石城,破契丹于黑山,立奇功拜左武卫将,封河东县男。以后又镇守平壤,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主等。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卒,享年七十。赠右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薛仁贵一生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封爵较多,其采邑的地区范围亦应不小。据传本县与薛仁贵采邑有关的村庄有:
1.薛禄镇:是采邑的中心,唐时已设镇,故名薛禄镇。故址在薛禄东堡。清代,镇址移于今址。商业繁盛,集市较大,称本县最富之镇。为县东南及礼泉县西南、兴平县西北一带农副产品交易集市,古历每旬二、五、八有集。唐德宗时所建薛禄寺,20世纪50年代后无存。
2.薛宅(村):在镇东四里,传为薛家住宅之地,故名。
3.薛梅坊(村):在镇东南二里余,传为薛家花园,梅花较多,故名。
4.薛游村:现名薛仵村,在镇南三里。传薛仁贵常游地,后建村,故名。后因仵姓人家迁居来此,故又名薛仵村。
5.盘周树:在镇北三里,传为薛仁贵军士演武之地。因军阵形势盘曲,周折数里,古称五里为一周,故名盘周村。
6.白杨寨:在镇北四里,俗传为薛仁贵军士驻寨。因地多白杨而得名。
7.昙支坊:在镇西南五里处:据当地传说,此处曾是薛家花园所在,开过昙花,名闻乡里。故得名。
8.北田果、南田果(村):在镇西南六至十里处。传为薛家果园所在,故名。
薛禄镇为唐代名将薛仁贵食采之地,虽系传说,然其村名,皆有其意,其事亦合情理。正史虽无明文,然亦无法否定其说。其为群众传说,亦必永远传之后代。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80—18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