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白云神韵》)
白云山道教舞蹈是道士们在做道场过程中所做的动作。“舞施食”最具代表性。
施食是超度亡灵的法事。施食时,设经堂供台,对面设天坛(用剪纸装饰而成,又称大塔,意即供天神居住之所),高功法师端坐供台正中,持法器的道士分列两旁;两名舞者(近年增至四名)站立中央。众道士配合法师诵唱《三阳施食经》,舞者随着诵唱节拍缓缓起舞,表现请圣、行十方礼等内容。其场面庄重肃穆,舞蹈舒展大方。现存“舞施食”共八段。
第一段,拜天尊。先由法师起道白领诵《三大天尊来临法食会经》,然后众人一同诵唱经文。舞者以云手、兰花指等手势变换,结合身体旋转、跪立等动作,叩拜天神,表示邀请、恭迎天神来人间降福赐祥、消灾免难。
第二段,赞三宝(即三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诵唱《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大意是赞颂三宝天尊力量无穷,若得其庇佑,便可消除一切灾难,超度所有亡灵。诵唱时,笙管齐奏,舞者两手各挥红绸带(似陕北大秧歌形式),步入字圈,跳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等,在每次停顿时用小锣小镲间奏,表示在欣喜、虔恭的气氛中,三宝天尊大发慈悲,普度众生。
第三段,赞天尊。舞者动作同第二段,只在每次停顿时,由笙管乐队奏一个曲牌,舞者配合音乐节奏叩拜神灵,表示对神的再次朝拜。
第四段,敬香偈。诵唱《太平护国天尊经》。舞者持香敬香表示上香,用云手、兰花指等手势,跳八字舞、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表示焚香进献。
第五段,敬甘露。舞者手持水盏,动作同第四段,结尾以单腿旋地舞、云手变兰花指收立。表示要把人间最美的甘醇献给众神享用,祈盼他们降福人间,禳灾度厄。
第六段,消灾苦。诵唱《大罗三宝天尊经》,这段舞蹈虽由云手、兰花指、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等组成,但却多了两个特别的手势,一曰四人抬轿,一曰狮子大张口。四人抬轿手势为:双手手心向上,十指交叉,双手无名指相背靠紧,左右手中指、小指交叉,左手拇指压右手小指指尖,右手拇指压左手小指指尖,左手食指扣右手中指,右手食指扣左手中指。两手无名指为坐轿人,一手拇指、食指分别与另一手的小指、中指组成四个抬轿人。狮子大张口的手势,由四人抬轿手势由内向外顺时针翻转而成。具体定式是:双手手心向前,拇指平行、指尖相对,食指第二、三指节紧靠,中指交叉,无名指压另一手中指背,小指竖起。拇指、食指造势若狮子口,中指、无名指若狮子额头,小指若耳朵。舞蹈的动作与第四、五段相同,表示敬诸神各显其能,为不同的对象消灾免难。
第七段,奉请十天尊。诵唱《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届时,供台中央置一太极八卦圆盘,两边各放五座小塔。舞时,法师在供台后以舞蹈动作将10个小塔按10个方位(上、下、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安放在八卦盘中,舞者以舞蹈动作向10个方向叩拜,表示敬请十方天尊各守不同方位,以庇护人间免受灾难。
第八段,赞五供养。唱《五供养经》。舞者分别做出代表香、花、灯、茶、果的五种手势,配以舞蹈动作,表示给诸神上供,以感谢他们不辞劳苦,降临人间消灾免难。
参见《佳县志》第二十六编“ 白云山”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年12月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