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习俗  >  庙会

白云山朝山会

      朝山会,是白云山信士组织的基本单位,系某一区域内信士的自发组织。
      白云山信士指信仰白云山真武大帝的人。在白云山道观建成初期,信士主要分布于秃尾河流域,即陕西的佳县、神木,山西的兴县,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因当时信士较少,朝山自由安排,无什么信士组织。
      信士有组织的集体朝山,出现于清朝初期,由山西省兴县的焦家硷、陕西省佳县的毛家湾二村发起,历史上称其为东朝、西朝。他们分别在指定的日子里,把附近朝山的信士组织起来,集体到白云山拜谒真武大帝。两朝山会为避免庙会拥挤,轮流朝山。此后,随着白云山知名度的日益提高,神秘的道教氛围吸引来众多的信士,信士的布局已发展到陕西的整个榆林市及延安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等。诸多信士如果在庙会期间全部拥上山来,单凭道会的力量难以维持,于是又出现了不少朝山会,如榆林朝山会、府谷神木朝山会等信士组织,他们各自各将朝山信士组织起来,集体朝山,避免朝山秩序出现混乱。不久,白云山信士又相继成立了头会、二会、榆林三会、东朝会、西朝会、横山六会等,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六大会”。那时,各会均设有会长。会长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信士担任,他们多数是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平安而自愿上山为白云山诸神服务,是白云山的忠实信徒。会长主要负责联系信士和庙会期间接待信士。各会所收布施主要用于修葺庙宇。为了表白诚心,每年四月初六,白云山还举行迎钱粮科仪。科仪上,由各会会长在真武大帝像前宣布各会的布施收入,并发毒誓:“若有隐瞒,求神报应。”
      到了民国年间,山西省的朝山会已不再朝山,此时的六大会是:,以佳县、吴堡、子长、延川全部及绥德、米脂、子洲各一部分为主的头会;以志丹、吴旗全部及绥德、米脂、子洲的另各一部为主的二会;以榆林、神木、府谷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为主的三会;以靖边、定边为主的善友会;以道士为主的道会;以横山、甘泉为主的六会。这些会又设立有分会,如佳县会、清涧会、子洲会等。各自在白云山设立会馆,修有会窑,并派人长驻住白云山。
      新中国成立后,佳县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各会之间的纠纷,便于统一管理白云山道教事务,设立了佳县总会。由总会领导各会的工作,所收布施由总会管理,统一使用。“文革”初,各会因庙会活动的停止而解散。
      1981年以来,白云山道教再度兴起,旅游方兴,原服务设施难以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为满足信士信仰的需求,让他们能祈盼而来,如愿归去,。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打破旧的格局,会期山上设立了十个信士服务点,即佳县、米脂、绥德、吴堡、榆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子洲、清涧、横山(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延安(包括甘肃省东北部)、山西会等,各会再不得自收布施。
      明清时期,各朝山会的梗概大致是:
      东朝会:其信士分布于山西省兴县、临县一带,形成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发起地是兴县的焦家硷。会期,他们是集中朝山,初为每年一次,后与西朝会轮流每二年一次。民国前期,因新会迭出,改称四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因黄河设防,信士无法渡河而一度自行解散。1957年,兴、临二县的信士向佳县提出恢复该会,并在白云山设立山西会馆,与当时各会发生冲突,后经山西省宗教事务局报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劝阻二县信众,不再专门设会,但不阻止信众自愿朝山。1980年恢复道教活动以后,山西信士又在白云山设立了信士接待站。
     西朝会:信士分布于佳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形成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发起地为佳县的毛家湾。民国初年改称为五会,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活动,后并入三会。
      头会:信士分布于绥德、米脂、吴堡、佳县南部等地,形成年代不详。由康熙年间的绥德朝山会衍变而来。有十个分会,即:吴堡、佳县、子长、长虔、绥德河底、绥德吉镇、绥德义合、米脂、子洲清安、子洲上山页窑等。
      二会:亦称米脂会,其前身为清康熙年间形成的米脂朝山会,信士主要分布于米脂、绥德、子洲、子长等,有分会17个,分别是安塞、延安、子长、延川、清涧、子洲怀镇、子洲君镇、子洲南镇、子洲何家集镇、靖边、长虔、绥德城关镇、绥德石峁、绥德吉镇、米脂城关镇、米脂桃镇。
      三会:又称榆林会,由康熙年间形成的榆林朝山会发展而来,信士分布于榆林、神木、府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该会不设分会。
      六会:即横山会,其形成时间暂无考。信士分布于横山、靖边、定边、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一带,有7个分会:,它们是石湾、高镇、魏家楼、武镇、横山城关镇、响水、安边等。
      善友会,亦叫善会,形成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初期仅30余人,活动地点五龙宫,每年四月初八办法会。该会为佛、道二教之混合体,故分为两派。其一为混元教,奉混元老祖为教主。民国年间设分会10个,有会长100余人,后改称总理,有会首7人,信士7000余人,主要分布于绥德、米脂、清涧、子洲、靖边、定边、延安等地。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庙会时聚会,平时从事己业。其二为道门会,信奉老子,初期要求信徒脱离红尘,一心修炼。民国时设分会8个。新中国成立后,教友大多退教,并成家从事生产,但仍有6个分会,分布于陕北各县。1964年,善友会作为反动会道门而被取缔,混元教从此也不复存在。
 
 
参见《白云山道教志》第六章
白云山道教民主管理委员会编
2007年9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