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习俗  >  祭祀

​迎春与打春

      过去佳县流行一种官办的民间祭祀活动,叫“迎春”与“打春”。每年立春日举行迎春祭祀仪式,第二天举行打春祭祀仪式。立春那天,县官身穿朝服,头戴顶子,脚登朝靴,身着兽皮披风,坐着八抬大轿,同其他官员、知名人士、庙会纠首等,由吹鼓手、和尚、道士簇拥着去城南郊。城南郊有一块平坦的官地,叫“春场”。地旁有一供县官停站的小窑。叫“春窑”。春窑旁立一块刻有“先农”字样的石碑,称“先农坛”。到春场后,县官吆着牛、扶着犁,耕几回地,意思是立了春县官先行耕种,农家要以县官为榜样,早种快播,勤劳耕作。南郊祭祀活动结束后,又去城东郊祭祀。这回在原队伍中又增加了四个抬着“春牛”的人。“春牛”头用木制作,牛身用席片制成,牛肚内装着十几头约一尺长的小纸牛。“春牛”后边还跟一个人抱着纸做的童男。童男不穿鞋或只穿一只鞋,意为“忙”,故群众把这个童男叫“忙”。沿途群众不时将装有五谷的约一寸长的小袋挂在“春牛”角上,以祝当年五谷丰登。到东郊春场后,即有一衙役翻穿皮袄、歪戴帽、胸前挂一串铜铃,连跑带跳到县官跟前下跪报捷。群众称此人为“报子”。“报子”的报词有三条,一是:“报报报,报大老爷连升三级,一品当朝”;二是:“报报报,报百姓无灾,县境平安”;三是:“报报报,报迎春大吉,五谷丰登”。“报子”往返报三遍后,县官回衙,围观群众散去,迎春祭祀活动即告结束。
      第二天早晨,在县衙大堂口搭一帐蓬,帐蓬内放着“春牛”。四周围着许多准备抢“春牛”的群众。预定的时辰一到,县官手执牛鞭对着“春牛”左右各打三下,最后一鞭落下时,群众一哄而上抢“春牛”。群众把抢得的牛角、牛脚、小“春牛”等放在屋里或小孩枕边,或挂在门上,五谷袋则缝在小孩衣服上,以图镇邪。这种祭祀活动叫“打春”。
 
 
参见《佳县文史》第3辑第146页
中国政协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陕内资图批字(2004)EY6号
内部发行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