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怀厚
柳树会古城遗址,是佳县境内最早的郡、县城遗址,位于佳榆公路线42公里处的王家砭镇柳树会村。这里地处佳县第一川道毛谷川腹部,佳芦河畔,地形开阔,风光秀丽,难怪古人选此为郡、县城,自有其高明之处。
柳树会古城遗址,至今城廓仍明显可见,半山半川,尤其是东城墙高俊险要,尤为壮观,登临其上,几十里毛谷川之秀美风光展现眼前,毛乌素大漠之雄风尽收眼底。据1987年省文物普查队对其进行了调查,《榆林地区志》记载:“柳树会古城城廓夯土筑成,夯土缜密,每层为7厘米,分内外廓,内廓残长350米,仅存东墙基。外廓呈半圆形,残长500米,厚4米。残存部分汉代瓦片,为汉代古城遗址。”旧县志还记载:“唐宋间真乡县城修通跑马洞,直通榆林县安崖乡稍沟村,长20余公里。”跑马洞作为古代作战的军事通道,史料中有简单记载,县内民间对其传说甚广,但因年长日久,洞口已被埋没,但位置清楚。据当地老年人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常有好奇者打着灯笼进洞探密,只见洞内有石门、土台马槽、千草灰节等,走二三里后,因洞内缺氧,灯灭无法前行,只得返回。1964年陕西省军区某骑兵班对此进行了挖掘、考察,但没有结果。
柳树会古城遗址五十年代还残存西城墙、城隍庙、石碑等,后在农田基建运动中被拆除。当地民间称其为“柳州城”,并流传着许多北宋名将杨文广驻扎“柳州城”的故事,但此说一直未见有史料记载。
现有史料证实,柳树会古城为西汉时所建,为今佳县境内第一次设县制时所建的县城——圜阴县城址。
西汉时期,今佳县一带经历了先秦战乱以后,有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开始初步繁荣起来。西汉惠帝五年(前190),西汉政权在县内第一次设县制,建县城名为圜阴县(因秃尾河古称圆水,河东有圜阳县,柳树会在河西,故得此名),隶属西河郡。圜阴县所辖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的佳县之地。西汉中后期,圜阴县经济有了稳定发展,元始二年(2),商业贸易也有了一定规模。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曾把圜阴县改为方阴县,东汉政权建立后,复称圜阴县,同时还将原鸿门县之地(今榆林东部地区)并入,县域空前扩大。东汉末年,朝政衰落,失去了对诸边少数民族的控制能力,致使战乱频繁,北方数郡被匈奴战领,于是废弃了原有的郡县制度,一直到三国、两晋,圜阴故地暂未置县,南北朝初期,北魏政权打败匈奴,重新设置郡县制,圜阴县原领地被划归周边县管辖。北周政权建立后,又于保定二年(562)在原圜阴故地设置了中乡郡,上属银州(治所在今横山县党岔)管辖,下辖中乡县(今佳县境地)、开光县(今神木县西部)和银城县(今神木县北部及府谷县地)。这是县境内首次设郡制。
隋朝统一中国后,陕北地区又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为避其父杨忠的名讳,下令将中乡郡、中乡县改名为真乡郡、真乡县。两年后全国撤销郡制,真乡县改由绥州领辖。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真乡县境内从东汉以来一直地广人稀的局面开始回升,隋大业五年(609),真乡县人口为16371人。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此时,真乡县的生产和商贸活动日益兴旺发达。唐初分全国为十道,陕北属关内道。武德二年(619),在真乡故城设置了真州,六年(623)地方豪强梁师都攻占了真州,五年之后唐朝军队收复了这一地区,随即撤销真州,恢复真乡县,并将真乡县划归关内道银州管辖。唐朝末年,朝廷把当时的夏州、绥州、银州等地赏赐给镇压黄巢起义有功的党项族拓拔氏部,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真乡境地仍被西夏占据。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用武力逐步消灭了各地的武装割据政权,统一了全中国,陕北的绥州、银州等地也纳入了宋朝的版图,但因真乡境内紧邻西夏,常被侵吞强占,宋至道三年(997),党项族拓拔氏政权又掠占了真乡、吴堡等地,统治这些地区达80多年。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宋朝收复这里后,废真乡县,设置了佳芦寨(今佳县城)。从此,真乡县结束了它900多年的置县历史。
参见《佳县文史》第2辑第7页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