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几十年的搬船生活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撼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有关李思命与他的民歌创作,已故李仁全先生曾有资料报道,但总感史料不够详实。最近,笔者多方了解,并专程走访了住在螅镇石畔村李思命的女儿李子英和女婿任庭富。
李思命一家三辈搬船,皆是闻名于黄河两岸的好水手。他的父亲一生坎坷,二十大几才娶了个二婚妻,生四男二女。出于乞盼后人吉祥兴旺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父亲将他们弟兄四人接“思”字辈长、命、富、贵四字排名,这老二就是1891年9月10日生于陕西省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的李思命。由于家境十分贫寒,老大李思长夭折,老四李思贵终身未娶,老二思命、老三思富十多岁就开始揽工。全家人相依为命生活在祖父遗留下的三孔烂石片箍成的窑洞里。
由于荷叶坪地处边河石畔,无地耕种,李思命二十多岁就跟着父亲、带着三弟从事黄河水运生涯,一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禹门口的黄河水道,对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路和所经过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长期的搬船生涯中,陶冶了他爽朗正义的性格;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使他炼就了一副好噪子;惊险的船工生活、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动人的黄河故事和复杂的水路形象,为他创作大量的民歌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劳作间隙,他自编自唱,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手。他编的许多小调、小曲至今在秦晋两岸人民中间传唱不绝。
大约在1920年,荷叶坪村的春节活动中,李思命与张士铭演出的《搬水船》,就是他用搬船的亲身经历编出的生动形象的歌舞。他的高亢歌声,既是对黄河的深情咏叹,更是船工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引起了广大穷苦百姓的强烈共鸣!《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就是其中精彩的两段:
老艄公:(白)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汉有一个对子,你能对上我就搬你,
对不上我就不搬你!
陈姑娘:(白)艄公,请开言。
老艄公:(唱)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陈姑娘:(唱)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老艄公:(白)楞得登,姑娘比咱能。不行,我还要难她一难姑娘,我还有个对子……
陈姑娘:(白)艄公请讲!
老艄公:(唱)说了个难,道了个难,
十冬腊月搬水船。
水船不是个人搬的,
把我的脚片子冻稀烂。
陈姑娘:(唱)说了个难,道了个难,
十冬腊月坐水船。
水船不是个人坐的,
冻坏我三寸小金莲。
老艄公:(唱)你也难,我也难,
你难我难不一般。
你难坐在船里边,
我难赤脚跑冰滩。
演出后,村人纷纷叫好,经同村当时著名学者李韶华先生记录整理,词、曲从此基本固定下来。由于词曲宏大优美,节奏明快,很快在陕北和黄河两岸流传开来,成为黄河文化的深沉积淀和经典作品。
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编入了《陕北民歌》。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音乐家马可先生编写的《中国歌舞》,也对这首民歌的曲调、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评价,极力称赞李思命这位生活在陕北黄河岸边的老船工。
1963年端五节,众乡亲给他送来不少粽子,直到五月初七中午,他又连吃了三个,想喝点小米汤,但苦于无米下锅。老伴端来一碗红高粱糁糁汤,他用筷子边搅边说:“又喝这‘破洪州'(他习惯称高粱粥为破洪州,据一出戏名而来)!”一口饭汤还没咽下去,就不省人事,享年73岁。
已故李仁全先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及其作者》一文中所载“一九五七年古历七月二日,荷叶坪渡船去山西丛罗峪赶会,返航时因超载而沉没,李思命在救援中不幸丧身黄河”的记述,实属思命三弟思富所为。目前,《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表性歌曲。
(原文标题《李思命与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参见《佳县文史》第2辑第109页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