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生 苗发源
葭州古城虎踞高峻巍峨的石山之巅,海拔882米,海拔高点908.9米,相对海拔180米。山城左带黄河,右襟芦水,二水交汇,天然护河,四面凌空,石壁如削;东依河运,物资供给;西频芦川,千壑纵横;南对横岭,蜿蜒千姿;仅北郭与北来之山余脉纤连,依长城,扼大漠;加之城垣逶迤,形成万夫莫开之险,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铁葭州”之称。
古城的建置始于宋元丰五年(1082)。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将陕北大部分州县从西夏割据中收复,但因紧邻西夏,常有被西夏侵吞或割据之时,特别是北宋政权刚刚建立的百余年间,战争频繁,宋夏双方长期处于拉锯状态,人民深受战祸之苦,双方将士伤亡惨重。宋将都巡检使曹光实、供俸王英等先后战死。双方统治者也非常苦恼。宋元丰五年(1082),河东转运使孙览经与众将商议,在黄河与葭芦河二水交汇处的石山之巅(即今佳县古城址)“磊石而上,山作根基”,修筑了葭芦寨(因当时葭芦河两岸多生芦苇,故命名寨为葭芦),并以为根据之地。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宋统治者出于军事目的,以葭芦寨为基,先后在县境内修筑了神泉寨、三交堡、通秦寨、宁河寨等三寨五堡,寨堡之间百里一台,五里一墩,互为呼应,联守联攻,使根据之地逐步向西北延展。宋元符二年(1099),葭芦寨升为晋宁军,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又更名为葭州,领属地域扩展,政治、军事中心地位巩固,“蜿蜒而来,河为屏”的古城规模基本形成。据专家讲,今佳县古城墙中仍保留部分宋代城墙,内为土合灰基,外为石块包砌。
明洪武初(公元1368为洪武元年),千户守御王刚根据当时战事相安及州城居民不多,兵少难守等情况,自度地形,由北而南截三分之一为内城和北郭,并新建南门,保留北门、北郭门(也称下北门)。嘉靖间(知州周尚志于极南青沙岭置逻城。清嘉庆十四年所修《葭州志》载:“青沙岭在南城之南,即逻城山也,上有墩台二,守窑六,南有葭芦川。”今人呼为逻城山,遗迹尚存。
明隆庆间(1567--1572),知州章评因旧城狭小又增筑南城,建东西门。万历中(1573一1619),知州尹际可再修南城及逻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州武宏祖又重修内城。康熙十六年(1677),知州孙毓奇重建南门楼。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祖德宏补建内城腰门。三十二年(1767),知州郑仔同榆林、神木两县分工重修南郭城墙。四十七年(1782),知州金之佩补修内城东墙。五十一年(1786),知州王古润补修内城西南城墙。同治十二年(1873),知州汪炳煦补建全城12段,长512.8丈,垛口220间,城楼5座。光绪十二年(1886),知州田适昌补修东城墙10余丈。二十一年(1895),知州吴俊棠补修南郭东城墙10余丈。二十八年(1902),知州陈泽霖补修南郭东城墙3丈多。清末民初,为增强外卫,加强防备,于城郭外围增建或补建6个逻城,其中东门外1个,西门外3个,后水门外1个,香炉寺下面1个。民国四年(1915),知州戴茂椿补修南郭西门城楼及东门外逻城。五年(1916),知州李瑞进补修南郭西城墙4丈余;增修炮台梁雉堞,以为北城一带屏蔽。至此,葭州古城成为规模最为俱全的时期。
从总体看,葭州古城分为内城、北郭、南郭和逻城四部分;长约4华里,宽窄不等。总面积约8平方里,计城墙周长1448.6丈,约合10华里;其根基厚薄不一,顶宽1.38丈,城基用胶土、白灰二合土夯实,外用砖或石块包砌;堞墙220问,堞高5.5尺,顶宽1.2尺,底厚1.5尺;女墙高2尺,厚1.5尺。堞墙、女墙为砖灰结构。
内城周443.6丈,合2.96里,城墙高2.8丈,共5门,分别是:南门、北门、南瓮城门、北瓮城门和去香炉寺门。南门日“德安门”,地址在今红会医院大门口,上建“德风楼”,匾书“文明”,外书“古正乡”,明洪武初千户守御王刚始建,康熙十六年知州孙毓奇重建,以后历朝又多次补建。据传,南门城楼双重挑檐,砖木结构,规模宏敞,门洞砖石结构(一人高以下全用长石条砌),居数门之首;南门外又有瓮城,地址在今百货公司五金交电仓库大门口,今已无存。北门日“扬武门”,地址在今自来水公司大门口,上建“文昌楼”,楼也双层砖木结构,门内又建瓮城。始建于何时,今已无考。现无存。
南郭,城墙周860丈,合5.73华里,高2.2丈,共六门,即西门、东门、前后水门、前后便门(也称炭门)。东门日“天险”,地址在今机械厂东侧;西门日“通秦”,地址在今影剧院大门东。所谓“天险”即出东门外便是惊涛拍岸的黄河天险;“通秦”意即出西门面对幅员广大的“秦”地。东西门均由隆庆间知州章评拓展南郭时所建,后又经清、民国数次重修,每门都建有城楼,今已无存。
北郭,城周1577丈,约合1华里,高2.2丈,有“北郭门”一门,日“镇远门”(在今畜产公司大门口下面),意即镇守此门,虎视大漠,威镇远方。
城内另有牌楼六座:北街木牌楼一座,下北门外、东拐角、西拐角街各有石牌楼一座,均四柱三楼,双层桃檐,宏伟耀眼。文庙木牌楼一座,老爷庙石牌楼一座,但规模较小。
逻城是设于城墙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共6个。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建于明嘉靖年问的城南青沙岭逻城,上有墩台二,守窑六,规模似寨堡,仅二墩台间留一人宽的单行道与城外相通。其余均为清末民初修筑,分设于城外东西坡上险要隘口。
北郊炮台梁原也筑有炮台等防守设施,始建于何时无考。民国五年(1916年)又增修雉堞,使之与黄河、佳芦两条天然护城河共为葭州古城的屏蔽。
镶嵌在秦晋大峡谷边的这颗高原明珠——葭州古城,自宋迄今已近千年历史,虽迭遭战争破坏和人为拆除,但古城至今较好地保留了原有城郭的部分建筑和独特雄壮的韵势,成为全国少有的观光怀古名胜宝地。
主要参考资料:《葭州志》《佳县志》
(高有生:县人大办公室主任;苗发源:史志办主任)
参见《佳县文史》第3辑第23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