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史料  >  纪略

​抗战中的“挬牛沟兵工厂”

      “挬牛沟兵工厂”是群众对抗日战争时期一二〇师晋绥军区修械厂在棹沟驻扎时的亲切称呼,它的前身系红二军团兵工厂。该厂子1933年7月在湖南省水顺县龙家寨诞生。1935年11月,红二军团自湖南桑植出发,加入长征。为便于行军,部队将兵工厂的大部分工人分散到各连队,只留下21人组成侈械所,随司令都修械科一起行军。1937年7月红二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所以修械所也改名为一二〇师修械所。
      1940年2月,一二〇师后勤部根据贺龙师长的批示,为集中和扩大军火生产规模,增强制造武器、弹药的能力,将一二〇师修械所和山西工人旅修械所合并,组建成晋绥军区修械厂,并决定在黄河以西的陕北选址建厂。为此,建厂后任政委的邓吉兴等几位同志首先来到陕北,行程逾千里,视察了好几个县,最后认定佳县挬牛沟的条件最好。一是从地理情况看,挬牛沟位处佳县南边,与米脂相邻,山高沟深,绵延几十里,便于防空隐蔽。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日寇飞机多次盘旋在棹牛沟上空,但始终未能找到目标;二是村子大,人口多,当时住户194家855人,是佳县的第二大村庄,住户院落相连,建筑布局紧凑,特别是有建于清朝时期,分上、中、下三层的40孔青砖挂面大石窟漏和数十间砖木结构房,既可作厂房,又便于办公、住宿,三是棹牛沟早期参加革命的人多,群众基础好,又团结,安全保密有保障,加上富户比较多,易征粮,四是距峪口、木头峪均40华里,运送武器弹药过黄河较方便。
      厂址选定后就立即行动。三月份先从山西保德县扒楼沟调来工人160多名,开始搬运机器设备。四五月间,杨开林、温成鼎率领驻阜平一二〇师修械所,刘希敏带领的随军修械所先后到达粹牛沟,即宣布成立晋绥军区修械厂,厂长杨开林,副厂长陈亚藩,政委邓吉兴。并决定5月1日为建厂日。这是晋绥军区第一个兵工厂,因建在棹牛沟,群众职工习惯地叫它“挬牛沟兵工厂”。兵工厂的任务是制造步枪、掷弹筒、手榴弹、五〇炮弹和修理机械等。
      工厂刚成立时,有职工400多人。设备只有车、铣、刨、钻等机床20部,三节立式锅炉1台,二十五马力蒸汽机1部。但这与长征时期的随军修械所只有老虎钳子等手工工具相比,已经是“鸟枪换炮”了。
      当时榆林尚未解放,且国民党顽固势力十分猖狂。粹牛沟距敌占区只有几十里,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捣乱破坏,一二〇师又派驻两个连,负责工厂的保卫工作。
      两三个月里,挬牛沟突然增加了600多人,运来许多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的机器,一下子使这个往常避静的深山沟变的热闹非凡,同时又因在厂部门口和村周围日夜布置岗哨而神秘起来。
      挬牛沟虽比其他村条件好些,可一下要建这么大的个工厂,解决几百名工作人员吃、住等一系列问题,在当时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于是在政府的动员号召下,家家户户把能腾出的房子、窑洞无条件按期搬空。全村共腾出130多孔窑洞,80间房子,数十间马棚,牵连30多户人家。这些住户有的住进柴窑,有的住在脑畔上小土窑里,还有的搬到较远的上沟、拐渠等自然村里,和那里的住户合并住在一起。各家还把自己能挤出来的锅、缸、碗、瓢、盆、铲、勺等灶具以及办公所需的桌、椅、凳都拿出来让工厂职工使用。为了建厂房,村民们让出石场,并把多年积攒准备建房做家具的木材拿出来,把成材的树伐倒供工厂使用。村里本来吃水就困难,而工厂生产、生活用水量很大,所以必需打井、架管道、修水塔、安装人工抽水机抽水,同时用木轮车在前沟新挖的井内拉水。
      由于工厂运输量大,乡间小路不能满足大队运输人马的正常运行,还得修路搭桥。所有建厂的各项工程必须同时铺开,分头进行。
      建厂初,全体职工没有休息日,白天干活,晚上点起马灯、汽灯夜战,不怕苦、不怕累,舍生忘死,拼命工作。在工人们这种精神感动下,村民们也主动自带工具来到工地上,会木工、石匠手艺的干木活石活,不会的就挖土和泥、搬运石块,全村老少随叫随到,哪里需要到哪里,需要干啥就干啥,无人推辞和计较个人得失。村子里到处是建厂的工地,到处有号子声,一片欢歌笑语的气氛,掀起了空前的军民大会战。
      在厂领导的周密计划、统一安排下,边修建、边生产,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改建和补修了所有旧窑洞和房子,新建机工车间和铣工车间两大间,钳工房和成品组室数十间;架桥两座,拓宽道路20多里。1941年工人增加后,原有窑洞不够使用,又新建挂石面的土窑17孔。
      工厂的运输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基建安装时,小件机器设备、枪械弹药靠人背、牲口驮,可笨重的机器就得几十人抬着行走,十分艰辛。投入正常生产后运出运进的任务更繁重,昼夜不停。在夜深人静时,运输队的铃铛声传到各家各户,给这个山村添了勃勃生机。运输力量不够,村里又抽了十几位身强力壮的群众,十几头毛驴组成了一个运输队,队长由张慕山、张慕忠担任。先是无偿帮忙,转入长年运输后工厂给这些群众计发了适量的报酬。
      工厂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年轻人,有的年龄很小,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本来供给制标准就很低,工人生活很苦,吃穿都很困难,特别是1940年到1941年又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连最起码的小米也吃不到,每天两餐黑豆糁糁蒸饭,又无蔬菜。吃进去,肚子胀,拉不出来,真是苦不堪言。就在这种情况下,无人叫苦退缩。由于劳动强度大,吃的又差,不少人的身体有了病,仅1940年到1942年期间,就有刘修林等十几位同志疾劳病故,他们的年龄大多在二十几岁,其中刘四娃只有十七岁。他们默默地为革命事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对此挬牛沟的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经过商议把全村最好的二十多亩山坡地,让给工厂种瓜、菜、洋芋。在全村水浇地很少的情况下,还让出最好的五亩多给工厂种菜,以补不足。
      “挬牛沟兵工厂”从领导到职工,纪律严明、觉悟很高,他们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群众家中有生老病死等困难,他们都主动去帮助,医务所的大夫经常上门为群众治病;谁家出现了矛盾,厂里的职工遇到了都能调解说和,知心通心,得到群众的信任。工厂还帮助村里搞土改反霸,特别是戒毒、改造“二流子”,使“坏”人变好人。如本村有名的人称“二流子”的张明厚因吸毒家贫如洗,到处偷盗,弄得四邻不安,村子不宁,工厂帮他戒了毒,还帮他买了两头毛驴送给他,让其搞运输,使他有了生活的出路,对人生有了信心,人变勤快了,心变好了,群众拍手叫好。全村出现了军民心贴心,鱼水情更深的局面。
      1940年下半年,贺龙司令员在军区所在地亲切接见了前去汇报建厂情况的“挬牛沟兵工厂”厂长杨开林和工务科长郝继堂。对兵工厂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发展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明确指示。贺司令说:“晋绥建立兵工厂是毛主席的决策,也是全面战略部署的一个方面。所以你们厂要多生产武器弹药,前方才能多打胜仗。”当听了挬牛沟村的群众全力支援工厂建设,和全厂同志克服困难、拼命工作的事迹后,贺司令高兴地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人,就无坚不摧,没有办不成的事情”。1941年5月,贺龙司令员首次来粹牛沟兵工厂视察。当发现工厂劳力缺乏,生产资料不足时,当即作了妥善安排。因这次视察是保密的,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1941年冬,工厂开始试制掷弹筒,由技术经验较好的温成鼎、吴奎龙等人组成试制小组,他们用缴获得日本掷弹筒作样品,进行研究革新。在工具材料都不齐全的情况下,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1942年6月试验发射,射程500米,符合要求。第一批新产品运到前线使用后效果很好,闻名战场。试制小组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根据前线反馈的意见,又作了改进,使射程达到700米,到1943年,每月已生产这种掷弹筒50多门,五〇炮弹2000多发,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掷弹筒,新中国成立后,被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试制生产弹药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生产工具不完备,用手工操作,又多是易燃品,稍有碰撞就会发生燃烧爆炸,危及生命。记得有一次工人往炮弹里装火药,爆炸了,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三人烧成重伤。场面之惨,目不忍睹。这里虽不是杀敌的战场,但工人们如同打仗,天天在紧张的战斗,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
      1942年“挬牛沟兵工厂”也不例外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到1944年,出现了停产整顿,人人过关的扩大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直至1944年8月,贺龙司令员再次来到挬牛沟后才纠正了工厂在整风运动中“左”的倾向。在全体职工大会和军民联欢会上,贺龙司令员介绍了我军在抗日前线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和大好形势,高度赞扬了兵工厂全体同志和挬牛沟干部群众为建厂生产不畏艰险、全力以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鼓励干部群众:“抗日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多生产武器弹药,前线才能多消灭敌人。后方生产和前方打日寇一样,都是抗日,工厂多生产武器弹药就是对抗日战争的最大贡献。”听了贺龙司令员的讲话,全厂职工和斗孛牛沟的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倍受鼓舞。在以后的生产中,群策群力,共同奋战,使产量倍增。
      1944年9月,晋绥军区成立了工业部,部址仍设在挬牛沟,部长王逢源,副部长蒋崇景、杨开林。工业部以将牛沟修械厂为中心,重新调整,扩建和新建了四个兵工厂。第一兵工厂,即孵牛沟修械厂,第二兵工厂,即1942年8月由棹牛沟分出去的驻在佳县李家坪村的炸弹厂f第三兵工厂驻山西临县招贤镇(由原悻牛沟兵工厂设在山西临县招贤镇的炼铁试验组扩建成的铸件毛坯厂);第四兵工厂,即驻佳县螅镇的化学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挬牛沟兵工厂”不仅能制造步枪、掷弹筒,连半自动步枪和机枪也能生产了。由一个修械厂发展为4个兵工厂,人员由原来的600多人发展为1200多人。
      晋绥兵工厂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共制造地雷12619颗,手榴弹282909枚,五〇炮弹129651发,掷弹筒1074门,复装子弹2500发,黑色炸药10220公斤,步枪刺刀3200把,步枪272支,半自动步枪4支,机枪20挺。
      对兵工厂的生产建设,军区甘泗淇、周士第等首长也是非常关心的,他们每次从前线回延安总要来工厂察看,认真了解工厂生产和职工生活等情况,对存在问题和困难,尽力予以解决。
      1944年,美国记者团来到“挬牛沟兵工厂”参观采访,看到工厂在如此偏僻的穷山沟里,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用普通简单的工具生产出性能良好的枪支、弹药无不感到惊奇,称赞共产党八路军真了不起。
      1946年7月,全国内战爆发,蒋介石调集了20万兵力,对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为了保存和发展兵工生产能力,挬牛沟兵工厂于当年冬天奉命搬迁到佳县螅镇李家坪村。
      1947年3月,延安兵工局与晋绥工业部合并,共建成12个兵工厂。晋绥军区决定黄河以西的兵工厂全部搬迁到黄河以东的山西省。“挬牛沟兵工厂”又由李家坪迁到山西临县张家沟。改为晋绥军区工业部第二兵工厂。
      “挬牛沟兵工厂”,可谓晋西北军事工业始祖。晋绥工业部调整后的几个兵工厂,大部分是由“粹牛沟兵工厂”分出后组建的。厂里的领导同志也大部分是“挬牛沟兵工厂”的老同志。
      1948年春节来临之际,挬牛沟的群众非常思念在村子里住过七个年头与自己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的同志们。全村议定派代表带上南瓜籽、红枣等土特产前往山西临县张家沟第二兵工厂慰问同志们。工厂的干部、工人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挬牛沟的群众代表,共叙别离之情,田培敏厂长亲切地握住代表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全厂衷心的感谢你们,没有挬牛沟的群众就没有我们工厂的今天。”并特意举行了文艺演出欢迎亲人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沟第二兵工厂迁到宝鸡虢镇,建成陕西省机床厂。所以“挬牛沟兵工厂”也是陕西机床厂的前身。“挬牛沟兵工厂”离开粹牛沟已五十多年了,但是挬牛沟的群众仍记忆犹新,思念亲人,怀念往事。特别是工厂在棹牛沟时先后牺牲的烈士,因当时处于战时情况,无法与其家庭取得联系,只得薄葬在挬牛沟,新中国成立后除有的家属将其遗骨迁回外,尚有十位烈士的遗骨永远长眠在挬牛沟这块热土地上。
      烈士的英名是:刘修林,湖南省岳阳市人;王光财, 河北省鹿县人;王德喜,河北省东鹿县人;郝长喜, 山西省榆次县入;毕步升,山西省榆次县人;曹治文,河北霸县人;刘四娃,山西省赵城县人。另有三位烈士的姓名已无法查清。
      为了更好地缅怀烈士们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0年,经县民政局批准,在挬牛沟村最好的风水宝地五道庙的山坡上建成烈士陵园,将原散埋的烈士遗骨迁入园内,立碑植柏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参见《佳县文史》第2辑第2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3年3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