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泽东1947年9月1日在陕北佳县朱官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1947年3月起,蒋介石在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失败后,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国民党反动派把进攻的重点选择在山东和陕北,是因为山东是连接京沪与华北的战略要地,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地区军民在党中央、毛泽东及西北野战军首长的直接指挥下,从3月到8月底,先后在延安、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陇东、榆林、沙家店等地打了7次歼灭战,以2万兵力歼灭了敌人3万人,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西北野战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了蒋介石的五大美械装备主力之一整编74师。到6月底.华东野战军歼敌近6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晋冀鲁豫、晋察冀野战军也先后转入了反攻。
经过一年作战,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战争第二年开始时,国民党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降为370万人,正规军由200万人降为150万人。国民党不但被迫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并且重点进攻也遭到粉碎性的打击。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和装备上还占优势,但是由于不得不以很多的部队用于守备,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只有40个旅。同时由于屡战屡败,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蒋军的后方非常空虚。13个省中,只有21个旅,而且都在新疆、甘肃、四川、西康等省,湘、桂、黔、闽、浙、赣6个省没有正规军。国民党已经完全没有第二线部队。国统区的人民,由于经济崩溃与战争灾难,民变蜂起。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民都起来反对蒋介石。与此相反,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经过一年多的自卫战争,由120万人发展到了195万人,其中正规军增至100万以上。由于后方日益巩固,无须分兵守备城市和后方供应战线,因此,战场上的机动兵力优于国民党军队。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内的作战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加强,广大指战员的作战技术大大提高,部队装备由于大量缴获比战争开始时大为改善,部队的士气由于连战连捷更加高涨。解放区的人民,由于土地改革的普遍实行,更加拥护和支援解放战争。这样,虽然人民解放军较之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上还处于劣势,但机动兵力和军队实力却处于相对优势。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开始,人民军队面临着的是一个新的有利形势。为解决在新形势下的新的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这个指示。指示一共八点,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对第一年作战情况进行总结。第一年作战中,我军正确地采用战略上内线作战的方针,不惜付出30余万人的伤亡,大块土地的被敌占领,使自己随时随地立于主动地位,歼敌97.5个旅,78万人,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共计112万人,并且在东北、热河、冀东、晋南、豫北举行了战略性的反攻,收复和新解放了广大的土地。第二,提出了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这就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从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在执行这个新任务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种困难能够克服和必须克服。因为敌人将被迫更加分散,有广大地区为我军机动作战的战场,可以求得运动战;那里的广大民众是痛恨国民党拥护我军的;虽然部分敌军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但一般地敌军士气比一年前低落得多,其战斗力比一年前削弱得多了”。只要我军在到国民党区域作战时,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同时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就可取得胜利。第三,提出了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具体方针:“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之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以求达到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之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其它敌军”;“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元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发扬勇敢战斗、不惜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短期内接连打几仗)的优良作风;必须力求调动敌人打运动战,但同时必须极大注重学习阵地攻击战术,加强炮兵、工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一切守备薄弱之据点和城市则坚决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备的而又有环境许可之据点和城市则相机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之据点和城市则暂时弃置之。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兵员(十分之八九的士兵和少数下级官佐)补充自己,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域求补充,特别是南线各军应当如此。”
此外,毛泽东还对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作了原则性的指示。指出,必须坚决实行土改,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加强军工建设。毛泽东的这个指示,科学地分析了形势,不待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就不失时机地作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英明决策。这就打破了国民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有利于尽快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推动和支援了国统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又为解放区的生产和土地改革赢得了时间和条件。文中提出的各项作战方针,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成为其后毛泽东总结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的雏型。
参见《毛泽东全书》
(
第五卷
)第449页
蒋建农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