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诗文  >  散文

葭州情怀

常耀
      在芦苇茂盛、二水(佳芦河、黄河)环绕的地方,一个小伙子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水的另一方,那边的姑娘也应该是柔情似水的人儿,直勾勾地向河这边眺望,周围的一切在这里似乎都宁静了,只有彼此的眼神跨越空间在流动。
      这一幕美景出现在这个古叫葭州(因地有芦苇茂盛故称葭州)今叫佳县的地方。但这一切又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这地方虽然有水,但十年九旱,水势甚小;这地方虽然有景,但石崖峭壁,审美甚微。它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燃烧遍野之域,更多的应是死亡的气息和金戈铁马下的铁一般的意志,这样的地方与柔情无缘。
      在历史上,佳县由于有天险黄河作天然屏障,悬崖峭壁作天然碉堡,成为易守难攻之城,有“铁葭州”的美称。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西夏军队夺取这里后,蒙古人一直攻打不下来,只好从黄河对面的山西借道而行。在抗日战争中,侵占了山西的日军企图从佳县进入陕西,我抗日军民团结一致据守佳县,硬让小鬼子没踏入陕西一步。在“文革”中,当时佳县被一群所谓的革命派占领,而佳县的另一革命派则纠集了榆林12个县声势浩大的同盟军去进攻他们所认为的“反革命派”,尽管他们使用了现代化的枪支弹药,但始终无法把它攻打下来。由此可见,佳县可真谓“铁”。
      这里是易守难攻之地,但未必是人们生活的乐土。由于气候的干燥、水土的破坏、战争的威胁和发财梦的诱惑,这里的人纷纷开始走西口或南下求生。
      佳县人走出去了,但他们骨子里蕴含着佳县人的“铁”,家乡的向心力使他们抱成团。清朝乾隆年间,佳县又逢灾年,走西口的人更多。不少人流落于包头,沿街乞讨,靠喝饭馆所剩的面汤充饥。一些地方恶棍嫌碍眼,宁可将面汤倒掉也不让佳县灾民们食用。恰在包头浪迹江湖、又会几路拳脚的佳县大会坪村的钞启达闻知后,将首恶暴打一顿,不料惹下官司。好在时任县官听知原委后深表同情,当庭宣判:日后凡包头饭馆倒面汤时,需朝街连喊三声“有无佳县喝面汤的?”如无人应声,方可倒掉。从此“佳县老乡喝面汤”这句既有“讥讽”,又有传奇色彩的曰头禅便流传下来。
      贫穷地方的人最知道感恩,佳县人就是这样的。当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到达陕北后,佳县张庄一个叫李有源的农民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看到早晨升起的太阳,张口就唱出了那首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东方红》,其感激情感见其中。1947年,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到了佳县,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在佳县境内的梁家岔、前东元村一带亲自指挥沙家店战役并取得伟大胜利时,佳县人民倾尽所能,出粮出人,全力支持前线,力保沙家店战役大捷。毛泽东在佳县的日子里,佳县人民为了让人民的领袖和子弟兵不受饿,他们杀掉自己的牲畜,捐出自己的粮食,让毛泽东感动不已。同年10月18日,毛泽东应邀来到县委书记张俊贤的办公室,在一块白市布上,为佳县人民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3个大字。这题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佳县人民的关心和热爱,更道出了毛泽东对佳县人民的感激。
      如今,佳县人从修路入手,实现秦晋交通。他们积极筹备“白云山论道”盛会,使白云山这个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变成了旅游圣地,以此来带动佳县旅游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佳县会变得更好。期待有一天,在那蓝天绿水之间,我能自由地呼吸着新佳县的气息,看着那因幸福生活而享受恋爱温馨的新人,诵读那首熟悉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40—41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