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燕
今之佳县,曾设州府。因地势危峻,易守难克,故有“铁葭州”之美称。州城虎踞蝎山之巅,东临黄河,西绕芦水,二水于城南虎头岩下汇合。东、南、西三面悬岩陡壁,难以登攀,唯北面存一线咽喉之地与黄土高原相接。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矣。俗语曰:“二水夹一山,高耸入云端,拉话小声点,恐惊天上仙。”城虽小,曾管辖三郡之地,南鞭吴堡,北御神木,千里峡谷地,三分取其一。当年之黄河,乃中国交通之枢纽,经济之命脉,文明之源头。千帆竞放,百舸争流,好一派繁荣景象。沿岸村镇,或曰川,或曰坪,或曰峪,或曰沟,或日口,到处昼夜忙碌,日新月异。神木小北京,宋川大码头,葭州府衙地,名闻贯九州。城区弹丸之地,修有二十八座庙宇,建筑之宏富,设计之精巧,非一般城邑可比。文庙、武庙、城隍庙、道观、寺院、石佛堂,皆仿名山胜景所造,皆请能工巧匠所修。古人云:“人巧终逊天工。”然唯人巧可助天工。古葭州城真乃人巧天工,大人合一之精美杰作。
山顶古城墙,因山借势,蜿蜒曲折;山腰罗城垣,取险就危,森严壁垒;古庙宇金碧辉煌,晨钟暮鼓不绝于耳,黄河浪惊涛拍岸,地动山摇;枣树林漫山遍野,岚气缭绕。真是:每到重阳日,登高俯大干。昂头红树外,瞥眼白云间。骚人恨才尽,游客不知还。借问是何处,疑到帝京前。
惜乎,过客如云,未曾有人留下不朽佳句。幸哉,领袖有缘,却题下千古名言。上世纪丁亥之秋,毛泽东转战于陕北群山之中,在葭州十五个村落居百日之久。其间,观黄河,登白云,游香炉,视察峪口纸厂,聆听群众疾苦,为中共佳县县委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主席题词虽系现代语言,然得意于《诗》《书》明焉。《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来,英明领袖,其气概足以挽回世运,其学问足新命新民,其精诚足以默契苍穹,其立言足以万世躬行。“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将与葭州古城同在,将与日月同辉。仅此,葭州城足以为天下第一州矣。上有惠民之心,民必以心应之。一曲《东方红》,唱出万民心。李有源,葭州一平常贫苦农民也,仅此,足以令葭州人世代自豪。子日:“温故而知新。”《诗》《书》之故要温,毛泽东之故要温,葭州人好仁、好义、好学、勤劳、朴实、厚道、勇敢之传统美德要温。不温故,岂能创新?温故者,继往之意也;知新者,开来之意也。葭州固穷,既无神府那样之煤田,亦无定靖那样之气海,然葭州岂能无出类拔萃之人才?志在四海,便拥有四海;情满天下,便拥有天下。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葭州人也;中将张达志、闫揆要,葭州人也;一代名医子明公(陈子明)、天明公(曹天明),葭州人也。此,葭州近代之故。葭州古代之故,更是不胜枚举。明代进士童宽殿试,学富五车,口若悬河,皇帝赞日:“葭州才子压江南。”明代举人柴牛山,应诏补写“五凤楼”,令朝野惊叹。清代八俊,含英咀华,为天下士林所慕。韩素清、韩尔桂、韩际清究心理学,以复性命为根蒂,淡泊宁静为工夫,为文清新俊逸,品学兼优,设教闾里,一时名士多出其门,被两河人士呼为“韩氏三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子曰:“后生可畏”,“铁州人”应有铁之风骨,铁之毅力。应有如晋陕峡谷纳百川之胸怀,如黄河浪勇往直前之气概,去成就一代一代有用之人才。愿葭州可畏之后生,多三斗三升菜籽,撒遍中国,撒遍世界,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葭州人应有之贡献,方不愧中华葭州,方不愧作为葭州之一员。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25页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