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习俗  >  婚丧

嫁歌

      嫁歌,俗称哭嫁,是陕南民歌的一种形式。旧时,男婚女嫁要经媒妁之言,然后择定婚期。姑娘起发的头天晚上,父母兄长、亲朋好友、团房四邻,先后聚集在绣房之中。嫁女正坐床沿,手拿一块手绢,哭述离别之情。这种哭述逐渐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咏唱,即为“嫁歌”。人类创造了历史,同时也培育着反映历史的文化土壤,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华大地,各种风俗民情礼仪道德,成为这个漫长历史的沉淀物。“嫁歌”就是这样产生并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这种咏叹之歌,先是用“念白”抒发离别之情,进而伤心地“哭述”,用眼泪表示自己出嫁时内心之悲喜,逐渐形成固定的曲牌。陕南“嫁歌”有“三定”和“四性”之说。 
      “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物。
      定时间:正式演唱“嫁歌”,一般从婚日的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下轿前。此间,有的歌声不断,只有强弱之别;有的在后半夜和第二天清晨限停。现在有以此娱兴的,不受时间限制。
      定地点:演唱“嫁歌”只限在嫁女的绣房中和花轿内。俗话说:“房中不哭不成嫁,轿内无涕不成喜”。这就确定了在特定环境中的音乐文化形式。
      定人物:“嫁歌”是出嫁姑娘演唱的一种歌曲,一般情况下只由本人演唱,也有职业歌把式替唱。后者只是近代才有,很受欢迎。
      “四性”,即内容的即兴性,形式的多样性,动作的舞蹈性,演唱的趣味性。
      内容的即兴性:在不违演唱顺序的前提下,逢人遇事均以歌应酬。诸如红叶、押礼先生、知客、茶倌以及己亲内眷……无人不歌。内容丰富多彩,有颂念,有指责,有劝善,有取笑;三皇五帝,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因为是临别前的团聚,女子说唱自如,如面对红叶的一段唱:
      红叶是个油嘴狗,
      吃了这头哄那头。
      光脸麻子我没见,
      不知是祸还是福。
      …………
      形式的多样性:姑娘房中韵念,是“嫁歌”的雏形,算是启蒙阶段,歌把式的相继参与,推动了这一歌唱形式的发展。开始,只做为“导演”身份出现,由于多种因素的促使,这种“导演”变成了表演。
      “嫁歌”的演唱以独唱为主。近代,领唱、对唱、齐唱都出现了,浓化了室内活跃的气氛。“嫁歌”以曲子、小调为主,如民歌中的《十二月花》、《十劝姐》等,最扣人心弦的还是对唱之类的歌曲。例如:
      歌把式:天上星星排对排,
      押礼先生请进来。
      合:押礼先生来得早,
      跑到后檐吃猪草。
      歌把式:天上星星眩眼睛,
      红叶来到绣房中。
      合:红叶腿杆实在长,
      两面酒席都赶上。
      …………
      动作的舞蹈性:手之舞,足之蹈,合而舞蹈。演唱“嫁歌”的基本姿势是平腿正坐,双手平放于两膝盖之上,演唱时,随着感情的变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
      你莫拉来你莫劝,(“推掌”、“踩脚”)
      我骂媒婆黑心肝。(同上或“抛袖”)
      假话说了一串串,(双手“摊掌”)
      把我哄到花轿前。(上肢“虎抱头”,右腿“曲闪”、“踩脚")
      …………
      演唱的趣味性:“嫁歌”衍流各代,百唱不厌,特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还在传唱,浓厚的趣味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内容上,面对长辈的颂扬,对姊妹间的开心畅述,对红叶、押礼、轿夫的取笑、捉弄以及一些挑逗性语言,唤起相互间的轻松感,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趣味性还表现在对配角的设计上,如轿夫的颠轿,压轿童子的甜嘴乖舌,打灯笼者以灯笼做趣,使出嫁女从欢欢喜喜中开始新的人生。
      “嫁歌”是陕南的一种室内歌,因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虽不如其它民歌那样高昂奔放,但能较为细腻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易学易唱,是一种健康有益的室内谈笑歌。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60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