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献礼”与“过夜礼”,是过去民间对老人去世在葬仪中的一种追悼形式。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终献。初献香酒,亚献文(祭文),终献馔(馔肴)。一般在行三献礼之前,通须加行一掩棺礼。
三献礼:系早起晚散,过程简,时间短,亦称小三献礼;过夜礼则是一夜三合门,礼乐并行,通宵达旦,亦称谓大三献礼。因为行小三献礼,省时间,少浪费,故小康之家,均适宜行小三献礼。凡无学位身份,即虽富无贵,及一般平民人家,均不能行大三献礼。此系过去民情风俗。
过去勉县人行过夜礼,通以一夜行之。但在褒联地区(原褒城县境内)行过夜礼,有以连续为三日者。其丧礼程序为:“一日肃宾先开庙,遂即禀门与祀灶;次日饭后先开筵,各祭题红礼当然;三日讲书与读礼,歌诗哀悼献蒸尝,礼毕饯灵祭后土,发引归葬乃收场”。此一方一俗,各有不同。
三献礼与过夜礼,均行三拜九叩,以致祭哀悼,礼行三献。(文有小祭文、客祭文、正祭文等多种。前面“丧葬制概述",已曾叙及),行礼,系请有学位之秀才或毕业生,称礼宾或礼生,每班八人及相礼生二人为之。行礼时,礼宾均身穿兰衫头戴礼帽,依三合门丧礼程序为进程。其中陈设包括:设祭棚(内陈:供、馔,站鸡、站鸭、祭猪、祭羊)及六所(盥洗、香案、酒盅、毛血、供帛、供馔),各所均设一人坐所首以“内外肃静”“排班肃立”“作大乐”“引孝子出庐”即出灵帷。“成服”“执杖(桑杖)行”“跪”“伏俯”。随礼宾先禀门、祀灶,告祖、告庙(祠堂)。次告灵,幽祭,客祭、点主、正祭。三合门中,各加讲书、读礼、歌诗。继辞祖,饯灵,送神,祭杠(丧舆)阻道,起灵,发引,祭后土,绕墓,除服,安新主,安神等等。礼乐并行,至此告终起祭时、孝子、举哀、大动哭声。孝子跪礼,礼宾喊唱“伏俯”,祭檐前喊四声,灵前只嘁两声。起祭告庙告祖后,应“出门告“并“有祭门告文”。点主一般是放在头合门,或于起祭中即先举行。点主前,应“出旌表”于祭檐前,并作礼式、读“旌表文”、(古人有谧,旌表其行,今人称美,以旌为铭,因之敬竖,莫敢或轻,……。
点主官的身份,系以仕宦,或学位而齿德俱尊者居之。在点主前后,点主官须进行,谒、拜、谢、送”四个过程。谒:由礼宾引孝子除服谒见,只揖、不跪;拜:孝子跪拜、敬请;谢:孝子跪拜、致谢;送:孝子只揖而送,前者,先轻、后重;后者,先重、后轻。其中含义,礼有分寸。
头合门点主后,以薰蒿燎炙,作烟雾迎神,继幽祭。幽祭用悲乐,只用管弦。
所谓点主,系用彩笔(新购白色毛笔)调沾猩红,在亡灵牌位(即灵牌)上,“裙”字中、穿一竖,“王”字上加一点。并“运姓氏运、即用红笔加点。“运行排”,“运职品”,“运山向”,“运生卒”,“运择葬”,“运奉祀”、“运年、月、日、时”。继“赐孝”即在“男”字上加写一“孝”字。再左右侧各画一小圈,曰:“聪耳”,顶上画一圈为“开天眼”,下端画一圈谓之“纳地气。最后“裕后昆”(系按点主宫意见、在灵牌背面或写“裕后昆”三字,或写“长发其祥永言孝思”“慎终追远”等等)。末尾即言:“笔后发”(点主官即将彩笔举向肩后欲掷,观众及时争接抢去)。至此,即为点主事项完成。
讲书,系选古书孝敬父母篇,如《孟懿子向孝》《滕定公薨》或《林放向礼之本》等。是由讲书生,至讲书台,“整冠”“圆领”“清喉”开讲,“孝子侧耳细听”。读礼,系读礼台,由读礼生一人诵读,系读《祭议章》或《孝经章》。歌诗,一般多歌《诗经·蓼莪》章,是由礼宾共同以韵调合歌,并加配乐工。
至所谓“三拜九叩”,即一跪三叩首、三跪九叩首也。追根溯源,其来历:据《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国语·楚语上》:“湫举,遇蔡声子,降三拜纳其乘马”。《北周书宣帝纪》:“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顾炎武谓:“古,但有再拜稽首,无三拜也。三拜者,亡国之余,情至迫切,而变其平日之礼者也”其说至确,自周宣帝始以三拜为礼,清代因之,以一跪二叩首为通制,朝祭大典,则三跪九叩首。由此,则知其来历及原义也。
在行葬仪礼中、对用人待遇方面,除堪舆家(地仙)、阴阳先生、及做道场念经之道士,须封礼付酬外,礼宾一般不计金钱报酬,只作筵席支待。即礼宾至,首以肃宾席款待,及起兴毕,礼宾喊唱“孝子起立”“执杖行”,然后向礼宾三揖致谢,进行小宴(四品四盘筵席)。头合门、二合门毕,均行小宴。三合门毕,则大宴、(八品八盘、即十六件子席相待)。黎明次晨有早膳席,整个礼毕,有谢宾席等等。凡一礼宾行礼以毕,每人共计有七至八个筵席包,每次席包,各人书上姓名,交由管库者收管,及临行一并拿走。对点主官多以轿、马接送,事毕临行系以五牲礼致谢。五牲礼者,即一猪头、一方肉、一壶酒是。
凡客祭,如女及婿,有送祭猪者,事毕,均须计半退回,孝家只能领受其半。吊唁百客,有送白盘一付(蒸馍十个)者,临行均须回退两个,以表谢意。
葬仪古礼,至微至详。凡居丧,行三献礼或过夜礼,皆重礼俗,遵习尚。古礼主旨,孝义至善。然其形式表现,多属虚礼繁文与唯心理想,故今不取。
余撰此小品,无非追溯往事,以鉴古正今,使后启者洞悉前人孝亲慎终之道。既属民俗,亦为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尊老、爱老、敬老、养老”方面,于青年有所启发!意止此耳。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第5辑第62—6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92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