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习俗  >  庙会

武侯祠庙会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处的古战场定军山下,相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墓地。墓区占地360余亩,由墓庙区和山林区构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物旅游胜地。
      诸葛亮生前忠于蜀汉,礼贤下士、治国有方,“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他死后,百姓如丧考妣。各级官员和老百姓一致要求为其立庙以崇祭祀,而朝廷以礼秩不听,于是百姓遂因时节而私祭于道陌之上 (百姓在于街头巷尾,少数民族在田间道路上祭祀)。有官员建议于都城成都立庙,蜀汉后主不从,直到蜀汉景耀六年(263),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今汉中),亲率将士到定军山下诸葛亮墓进行祭祀,并令军民人等不得于墓所左右放牧樵采。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联名上书,强烈要求为其修庙,以表武侯功德,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抚百姓,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蜀汉政权。后主刘禅迫于群声,只好下诏“于沔阳(今勉县)近墓立祠”。并规定,凡属亲属、官吏、百姓祭祀武侯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于是从此以后,每年清明祭祀诸葛亮墓便成惯例,武侯墓庙也成为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唯一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一年一度的官、民祭祀活动,发展为自发的群众庙会,每逢清明时节,士农工商、达官贵人前来参与祭祀者络绎不绝,且祭祀规程越来越趋于完善。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途径沔县(今勉县)时拜谒祭祀武侯墓,见此盛况,写下了“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的著名诗句。庙会逐渐形成了以祭祀为主,踏青、扫墓、娱乐、商贸为内容,数十万人云集的大型群众集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自263年立庙以来,历代地方官员均于清明隆重祭祀,清明节的前后为百姓祭祀日。同时间或有朝廷直接派员代表皇帝来墓祭祀,有资料记载:
      明正德九年(1514),朝廷派钦差来墓祭祀,携祭品(少牢)一羊一豕。
      清雍正二年(1724),派礼部官员来墓祭祀。
      清嘉庆八年(1803),皇帝亲制祭文,派钦差工部右侍郎初彭岭以太牢(牛、羊、猪)来墓致祭,并颁发藏香三枝。
      清嘉庆十六年(1811),派钦差周明球偕同府县官员至墓祭祀。
    清嘉庆十七年(1812),府县官员报部同意由地方筹款举行春(清明)、秋(8月 28日)二祭。延续至今。
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自公元263年起,一直延续到1949年,其后虽然还在继续,但活动内容已有所改变,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至1994年,中断了近三十年,原来的祭祀用的祭器、祭具全部丢失。虽于1995年后恢复,但因思想观念的不同,现代的文化庙会取代了原来以祭祀为主的祭典活动,祭祀仪式也由现代的极为简单的祭祀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庄严的、内容丰富的祭祀活动仪式。原来的大型祭祀活动濒临灭绝,亟待挖掘、抢救、整顿、承传,恢复祭典活动中的祭器、祭具、乐器,否则将使延续1700余年的传统祭祀诸葛亮活动从此消失。
 
 
参见网站“勉县人民政府”:
http://www.mianxian.gov.cn/mlmx/dywh/2102.ht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