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则本是一种形式所含的两个内容,船为舞,花鼓为乐,虽有先后,但从表演形式来看,属孪生。现代生活中花鼓又作为一种民歌单独演唱,而远离舞蹈场景,所以撰出这个命题。
彩船,民间称为“耍彩莲船”“旱船”,是水上行舟的一种生活提炼。早在唐代就有,“山车旱船”的记载,宋代宫廷有“女弟子队”“彩莲队”的形式。乘彩舟,执莲花舞。到了清代,表演“旱船”的风俗较为普遍。善以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采莲歌,载歌载舞,以小型轻便为宜,一人船里,一人船外,一唱一合。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击浪前行。现代的“彩船”完全由宫廷转入民间,农夫自玩自娱,自我陶醉,把“彩船”的动作、调度、造型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歌(花鼓)成为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花鼓”是陕南民间流传的一个乐种,专为彩船伴唱,明确句读,划分舞段,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花鼓词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千世界的一切无不囊括其中,有即兴的四六句开场结尾,也有解释舞蹈动作的伴唱,最有特色的还是一场玩毕后的大段表演。有些是代代传唱,经久不衰,如“十字歌”“女贤良”“十盏灯”“五点红”“小菜兵”。每当“彩船”表演结束,对歌演唱时,无论客与主,或席地娱兴,都是对歌手最大的考验。
“花鼓”的普及,主要是语言上的大众化、口语化、民俗化,再就是内容上的幽默风趣,唱者娱,听者更娱,故而千载经历,百唱不觉其厌。例如:《偶做一梦》(戚怀尧唱)
昨晚偶做一梦,
我梦见三岁孩儿骑了个绿豆大苍蝇。
手里拿着鞭子在抢,
一抢就抢到大天明。
天上看,天上星。山里看,山里松。
地下看,地下坑。坑里看,坑里冰。
墙上看,墙上钉。钉上看,钉上灯。
灯上看,灯上鹰,鹰上看,鹰上的弓。
……
这就叫星散、松倒、坑平、冰又化,
钉跌、灯灭、弓炸、鹰飞,才是一个说睡梦。
这是一首有情节,结构完整的绕口花鼓,娱乐性强,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另则,《五点红》(戚怀尧唱)多年传唱,深受观众喜爱:
小小花船一条龙,
听我唱个五点红。
太阳出来一点红,
月亮出来白生生。
北斗七星颠倒挂,
南斗六郎(刺巴)笼。
大姑娘的嘴两点红,
脸蛋擦粉白生生。
八宝耳环颠倒挂,
三寸金莲(刺巴)笼。
王爷的刀三点红,
六爷的剑白生生。
张爷的刀颠倒挂,
后随赵云(刺巴)笼。
凤凰头上四点红,
天鹅展翅白生生。
鹏子翻身颠倒挂,
后随孔雀(刺巴)笼。
石榴树开花五点红,
栀子开花白生生。
向日葵开花颠倒挂,
藕类莲花(刺巴)笼。
有人听了我的五点红,
来年考试中了榜
还是第一名。
再如《十道黑》(徐景春唱):
白布衫子黑腰带,
穿在身上一道黑。
大姑娘的眉毛弯弯,
远远看去两道黑挂。
粉白墙上写“川”字,
抬头只见三道黑……
……
这些唱词,自然、随意,唱起来很顺口,虽不高雅,但人们却爱不释口。
再如《日白歌》(苏自清唱):
……
日白哥生了个日白娃,
日白娃转身把他叫哥哥,
日白俩摆了个日白摊,
日白摊卖的的日白货,
日白货卖给了日白客,
日白客出门就惹白眼窝祸,
拉拉扯扯进县衙,
挨了板子罚了银,
还没收了日白货。
陕南花鼓内容丰富,不光为“彩船”伴唱,尚能单独演唱。其娱乐性、情趣性、即兴性为一体,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广大群众自娱自教,自我陶冶情操的良好形式。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64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