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孝歌,是陕南民间丧礼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俗称“丧歌”,古称“挽歌”。它主要是陪伴灵枢过夜中演唱的长篇叙事性民歌。主要流行于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以及沿秦岭北麓关中某些地区,随地域不同其风格,内容也各异。
孝歌起源于何时,民间有多种说法。庄子文集《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王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西乡县志·歌谣》载:“丧家伴灵时宾朋之歌也。词调稍雅,凄婉动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泉县志·风俗》称:“石泉土著寥寥,四方商族聚而成俗。其间冠婚丧祭之仪,有随土而变者,亦有沿客习而效尤者,各相挪揄。”所以孝歌是泛指地区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混合体。
孝歌以唱为主,大多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之类。也有群众口头即兴创作的孝歌。内容有:《父母恩情难得报》等是劝善行孝的;《壹拾贰古人》《三十六古人》《三十六朝纲鉴》《曹安杀子》等是叙述历史故事的;《五更单身》《五更哭》《丈夫一命归西天》等曲目是叙述单身男女独处之苦的故事。较长的《朱氏割胆》有二百多句唱词。歌场为赛场,群英聚首,各显其能,见人唱人,见事唱事,凡生活所及无不入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穷人记》《贵姐贤》《不信谣》等新孝歌。
唱孝歌时,用打击乐器一鼓一锣,也叫“打丧鼓”。孝歌的音乐内涵丰富、节奏千变万化,调性色彩对比强烈。
陕南孝歌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唱腔音乐是由陕南民歌音调形成的一段式曲牌体,共有两种结构:①三起头,即以三个乐句为一段,作唱孝歌的开头;②正板,集中表述唱词内容的主体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陕南孝歌的演唱均为男声真嗓,一般为单声演唱,一人唱罢另一人再接唱。陕南孝歌多为这种踱步走唱形式,地方窄小可采用坐唱。孝歌的伴奏,仅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唱时,鼓师以鼓梆击节,一般为两拍一击或一拍一击,演唱停时以锣鼓间奏。
参见《陕南孝歌》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http://www.sxsdq.cn/sqzlk/xbsxsz/szdyl/whysz/201701/t20170116_83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