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城关镇成立了中街、西关街、东关街3个业余文艺组,义务宣传,不计报酬。配合土地改革、减租反霸、抗美援朝,排演《小二黑结婚》《红娘子》《李闯王》《穷人恨》《白毛女》等。有秦腔、歌剧、清唱、快板、相声等,形式多样,短小精悍,除在县城演出外,还深入农村演出。
1953年,文艺组解散,成立县剧团。原文艺组部分演职人员被吸收为剧团成员,并从外地招收部分演员,共有演职人员40余人(其中正、副团长各1人)。1960年招收男女秦腔演员30名(13—16岁),送西安戏曲剧院培训9个多月,不少成为剧团骨干力量。1961年后,陆续排演《薛刚反唐》《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回荆州》《白石崖》《虎头崖》《养水河畔》等40多出传统剧目及现代秦腔剧目,除县城定时演出外,在新铺、茶店、阜川、新街子、黄沙、老道寺、铜钱坝、弥陀寺等地办固定演出点,并到汉中地区各县及广元、昭华、宝鸡等地演出。1967年剧团按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指示解散。
1971年,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3年更名为文工团,以演现代歌剧为主,兼演话剧、歌舞、音乐、曲艺,有演职人员65人(其中团长1人,副团长2人),设行政、业务、演员、乐队、舞美、后勤6个组,先后演出歌剧36出,话剧28出,秦腔12出、豫剧3出、曲艺2出、音乐舞蹈1出。其中自编节目9出。获得群众好评的节目有《红松店》《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于无声处》《六斤县长》《画龙点睛》《窦娥冤》《美女蛇》等。1979年县文工团改演秦腔,曾演出历史剧《逼婚记》《卷席筒》等。1981年12月,又改演歌剧。1984年文工团不断改革,用以文养文的办法进行管理,设电视录像队。县财政拨款18.6万元,1985年建起4层办公楼1幢。1987年剧团有演职人员44人(其中党支部书记1人,副团长1人,演员34人),通过改革,注重社会效果,积极配合中心工作,排演节目。还对业余剧团和基层文化站、厂矿单位的文艺宣传队进行辅导。
1957年在县城西关街建人民礼堂,供县上开大会和文艺演出。1977年地、县拨款17万元进行改建,新建舞台、电影放映室各1个,安装座椅1059个。1978年成立影剧院(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有工作人员6人,年收入1.5—1.9万元。1984年4月,与县文工团合并。
参见《勉县志》第503—504页
《勉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8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