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在县城南5公里,是久负盛名的古战场。定军山属巴山支脉,“其脉自金华山来,自尖山之起峰,峙立千仞,状如笔然”(《忠武侯祠墓志》),以下则为降山,自高庙子入平地,叠秀峰十二,与群山绝殊。按山脉走向,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石山子、大山、定军山、中山子、小陡山、八阵山、千户山、一字山、卧牛山、鸡心山、黄猫山、元山子等。自石山子至当口寺东西逶迤10多公里,统称定军山,山势绵亘,峰峦起伏,宛如游龙戏珠,故称“十二连山一颗珠”。定军山主峰以东的中山子,似一圆珠,东西两侧山脉起伏,各似一条龙,故称“二龙戏珠”。主峰顶原有“古定军山”石碑一通,苔藓斑驳,字迹尚可辨认,“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山半腰突起一石壁,高3米多,宽约2米,中开一缝,宽窄不一,相传为诸葛亮当年教兵演武用以遮挡敌箭的“遮箭牌”(又名“挡箭牌”)。山旁又有黄忠斩夏侯渊的“斩将桥”和用薄页细花纹汉砖砌成的“八角琉璃井”,山南有天然锅底形大洼,周长约1.5公里,相传是诸葛亮“可屯万兵”的“仰天洼”。山南群山纷错,有清流萦带的养家河。山北沃野广漠,陇亩平畴,阡陌纵横,村舍俨然,为当年诸葛亮布“八阵图”设“督军坛”之武侯坪,地下有箭簇和铜、铁蒺藜(俗称扎马钉),约1寸许,四角锋锐,随意掷地,总有一角向上,是诸葛亮当时撒在阵前扎敌马蹄的防御武器。西侧岗峦起伏,连绵不绝。
《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兴势作营。(夏侯)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操)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刘备遂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沔县新志》载:“南宋绍兴三十年(应为三年,即公元1133年),金人陷洋州(今洋县),逼兴元(今汉中),刘子羽邀吴玠同守定军山,即此山也”。清初诗人王士祯在此留下了“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的诗句。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勉县志》第528页
《勉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