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至12月,从老道寺公社五星大队1至4号汉墓出土,模型再现东汉至三国时期本地区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本来面貌,特别是陂池、冬水田,展示出了陕南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出现的地域性特征。

(图片来源:勉县博物馆官网 )
一、长方形水田模型
泥质红陶,直壁、平底。通长390毫米,宽220毫米,深20毫米,高35毫米。中间有一条田埂,将水田分为左右两块。田埂长200毫米,宽15毫米,正中田埂的一边开有一直径为10毫米的放水孔。左右两块田面上,均刻有不规则的横向阴线。出土时,在两块田面中放置有18件泥制红陶的小型水生植物。其中:荷花、荷叶、莲籽蕾8件,菱角3个,浮萍、水草叶各一,鳖2只,草鱼2条,鲫鱼4条。

(图片来源:勉县博物馆官网 )
二、正方形冬水田模型
绿色铅釉红陶,直壁、平底。边长313毫米,通高50毫米,壁厚15毫米。田内有5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6个小块。其中,左上边田埂里泥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各一,左下田里有螺蛳、青蛙各一;右下和中下田内,各有鲫鱼一条,右上无物。

(图片来源:勉县博物馆官网 )
三、塘库农田模型
泥质红陶,长方形,直壁、平底。塘库与田连成一体,塘左、田右,中有一坎相隔。通长520毫米,塘坎边长330毫米,田口宽35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2毫米。塘内塑螺蛳二、青蛙、鳖、草鱼、鲫鱼各三。塘田相间的在正中坎下,有一直径20毫米的放水孔。塘内放水孔的两侧,各有一个直径15毫米的立式闸门槽柱,为提升式平板闸门,可上下提动,以控制放水量。田面正中,有一条宽30毫米的沟渠,直对闸门水田。沟上、沟下均为横田畦,田间距20至25毫米,比较正规。

(图片来源:勉县博物馆官网 )
四、陶陂池
绿铅釉红陶,圆形,直壁、平底。直径360毫米,高90毫米,壁厚15毫米。池内四角,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上一青蛙,似觅食而跳水状。池内分布有:鲫鱼、鲤鱼、鲶鱼、鳝鱼、龟、鳖、菱角各一,蛙四,螺三,池坎上有鸭子、水蛭各一。
五、正方形塘库
灰陶,直壁、平底。边长310毫米,高57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0毫米。塘内塑有螺六,荸荠、莲苞各一,龟二,蛙三。塘正中塑有一大荷叶,叶上蹲一青蛙,一条水蛇沿莲杆盘旋向上,蛇头伸上荷叶,正好咬住了荷叶上青蛙的右后爪,青蛙作挣扎哀鸣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另有长方形塘库两件,为红陶白底,较为一般。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勉县志》第541—542页
《勉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