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明
从定军山到南郑的梁山,是三国时蜀将教兵讲武、屯粮积草之地。传说诸葛亮看中海秀之风水,欲在此永眠,后见十八罗汉山包,屈指推算,疑前五百年罗汉洗脚,后五百年饿狗掏肠,故弃之。这儿现有古寺一座,如来佛居中,一对高大的石狮立于山门两侧,石碑六通,尚有莲花宝座一对,两个石花瓶,高约两米,头顶火矩形太古石,立于寺院,护柏把这里围得幽宁清雅。原名“报恩寺”,后改为“海秀寺”,地处勉县南郑交界处。
传说一年夏天,久旱不雨。忽有一个夜晚,燕子声声,不知是凶是吉,农夫好不惊慌,坐卧不宁。待到天明,乌云布山,大雨降临。但见三道拐的小溪水,哗哗作响,击石四溅。雨过天晴,落地之水花汇聚一起,变成了燕子形石块,农夫惊叹不已。这时南山顶上一佛祖手持银杖呼唤,说是玉皇大帝看中了这风水宝地,派三千神兵扮石燕降雨济民。
不知过了多少年,观子山二龙路过此地,妖魔暗随,在此兴风作浪,堤坝决口,水没海秀。那个佛祖又派了兵将,布下十八罗汉阵,石燕飞至妖魔的面部,啄眼挖鼻,一场灾难平息了。为防止再生事端,佛祖将银杖在地上轻轻杵了几下,巧施定身术,把那些恶魔钉在南山的半坡,成了十八个土堆,即为十八罗汉包。民间还流传:“石燕驻海秀,万民心无忧。罗汉十八个,恶魔归土丘。”表达了劳动人民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所以在北宋咸平年间(998)农夫为报答佛祖,感激救命之恩,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修筑殿宇,取名“报恩寺”。北宋咸平年间(1522),四川一云游和尚法号海秀到此,见原寺毁不成样,即恢复原貌,彩塑金身,创业九十亩,植树百株,改为“海秀寺”,历经顺治僧人(法号兆瑞)补葺,光绪的洪喜增修东西厦,民国初的东海禅师(法号妙松和尚)又修观音亭,雕塑石狮,确系古今名寺。
海秀寺历代屡毁屡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佛教文化胜迹。除此而外,这儿还有南宋时的禁盐摩崖,以及刘邦咬牙封雍齿。含笑斩丁公的雍齿遗址和丁公墓,是游人探幽访古的最佳选择。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104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