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炎
(图片来源:全景网)
勉县武侯墓山门前照壁东侧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字库(俗称字纸楼),在中国武侯祠庙景观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座字库系清光绪十四年九月由夏鼎所建。
夏鼎,何许人也?《勉县志》上只有寥寥数语记之而已。
夏鼎,字铸九,贡生,清代学者,勉县定军乡高寨子人,著有《国民必读》(原名《农夫必读》)。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民国时期王慕曾当县长时,撰名为《国民必读》,署名“王慕曾著”,窃为己有。
夏鼎,人称“夏贡爷”(妻贾氏)。曾在甘肃庆阳府做官,老母年高,归乡里,在武侯墓教书近四十年。据高寨子一老人所述:武侯墓西南柏树林,系夏鼎教书时带领学生所栽。字库镶有一块碑石,可见夏鼎作文和楷书功力,从碑文看,夏鼎一生惜字如金,对学生乱抛字纸感叹“不刻知返躬自咎”“习以成素,不蒙师指点”“与先生教人识字,不能教人惜字”。“铁砚磨穿”,可见夏鼎在书法上颇有造诣,而驳斥“或以成名乃轻师言,视敬字为无益,惜字为正谈”“知不敬字纸之由从前学规不严,因学而又砖揭之以志,过语云,非敬惜字纸不得为识字之人,愿同志共勉也。”
碑文最后曰:“秋九月率诸生焚化字纸,拾得此稿,喜其语言贺实,是识字不劝因于字库落成,敬镌于石卧之于此,愿作者苦心藉此库永传焉”。由此可见,夏鼎为人师表治学严谨。
夏鼎,家有书房,藏书甚丰,并有木刻印书作坊,印有“四书”“五经”《幼学》等书,对传播文化,启迪后人做过有益的贡献。据传,他把印书的废页和拾得的字纸装入一口棺材,埋墓刻碑。解放后,族人将堆满一间屋的木刻板埋入沟坎地下,怕生是非。
太平军曾挟夏鼎及其母到军部任职,夏鼎托病回家看儿子,其母被作人质,夏鼎回乡未归,之后其母下落不明,儿子上学玩土枪,手指受伤不愈早夭,夏鼎悲痛之极,把得意学生夏清和培养成人,其孙现任高寨支书。
夏鼎系明朝洪武二年开国功臣夏宗祥的真传后裔。从最近发现的《重修三元碑记》:“夫此宫何自盼乎,传我先祖江南人也,始祖夏宗祥,洪武二年为国臣,后卒于川洒汉武侯之地。”
夏宗祥之墓遗址在高寨药树台。原有双龙碑,旁有十八人合抱大药树,遮荫盖天,是夏季盛凉的好去处,解放前一姓刘的乡长,三元碑塞碑磨去字给其母作了墓碑。现碑座仍在高寨子夏家院子。据八旬老人辨认,确系原物。
《重修三元碑记》有这样一段话:“国公徐标下令命孙夏之胡、夏之理二将同破成州(现甘肃省成县)后,天子甚欢,功加五德将军,世袭千户,修家佛圣宫,朝夕灵香,为洪武二年接癸夏继我大始祖癸典,安管辖千户,餮于河西武侯。”——雍正十年十月十五重修三元宫。”
夏宗祥有两儿子,长子夏之胡,次子夏之理。还发现一块碑“汉南府之胡之墓”,由此可证实,夏宗祥和两个儿子早在明代勉县高寨子就是生活居住的故里。“汉南府”在哪里?是否就指古时的汉中南郑一带呢?有待史家考证,但夏宗祥葬于高寨子大药树台确信无疑。
通过这些碑记,对于《勉县志》明代史料之不详,也是一个最好的补白。
从夏氏家谱和以上碑文对照,记事和谱述完全一致。由于姓夏,从明代起,高寨子、杨家山、大地湾、早川夏家营均系夏宗样的真传后裔。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101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