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故事  >  生活故事

“盐水帕子”的来历

      汉中盆地中的大部分地区都留传着在宴席上打包的习俗,民间称包“盐水帕子”。这种打包回家的方式,最早源发于春秋时期的郑国,后随郑人南迁到汉中南郑后,长期扎根于汉中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左传》上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记述了郑武公之妻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则误认为庄公大逆不道而怀恨在心,却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武公驾崩后,武姜趁机纵容共叔段在京城作乱,欲取代郑国王位,引起了文武群臣及百姓的不满。在群众的拥戴下,庄公率众将共叔段追杀于鄢,将暗中操纵此事的母亲武姜关进地牢,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因武姜是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二人的生母,庄公虽平息了国事,安居于郑国王位,但不免因自己将亲生母亲关进地牢而不快。时遇大臣颖考叔进见,庄公赐于饭食,颖考叔每见佳肴美味而单独放在一边而不食用。庄公疑而问之,颖考叔说:“臣能食用大王赏赐的饭食已深感荣幸,但家中还有年逾八旬的老母,从未吃过大王您所赐的食物,欲打包回家,让老母亲也能享受到您的恩赐。”庄公被此番孝廉之举所打动,深有感触地说:“你有老母在身边真值得庆幸,我虽有老母,但今生是见不上了。”颖考叔问庄公,听说到当初曾发过的誓言后,出主意让挖一地道和地牢连通,让庄公从地下和母亲相见,即实现了“黄泉相见”诺言。因为古时国君说过的话是不能更改的,且人们死后都要埋入地下,则把地下称为黄泉,在地下和自己的母亲见面,既实现了诺言,不失国君尊严,又达到了庄公当初言行过激而母子分离的悔过。庄公遂采纳,将母亲迎接出来,不计前嫌,达到“其乐也融融”。
  此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尊老孝廉的典范流传于后世。为了纪念颖考叔和郑庄公的美德,凡举行酒宴,主家都要给客人准备好打包礼品,且在酒宴中,客人可随意挑选食品带走。此举既可以表达客人对自己家庭长辈的尊敬,又能表达主人对招待客人的大气和诚意。久而久之形成了举办酒宴的惯例和传统风俗。
  汉中盆地不但是汉民族的发源地,而且是最早开化的地方。尤其是春秋时期,郑桓公死于犬戎,郑人南奔到汉中后,汉中(南郑)人汲取了郑国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饮食文化,使酒宴上打包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后来又结合汉中的文化习俗不断发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达到了尽善尽美,从而形成了汉中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世代传递达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汉中境内的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宴席打包的原型。即在婚丧嫁娶的大型酒宴中,不但就餐的人可以随意挑选食品打包带走,而且在未开宴之前,主家都要先给每位参宴者准备一份干熟食品,让先行打包后才正式开宴。打包又根据酒宴的性质不同,给每位入席者要配发一方专用的或红或白的布让其包裹,礼节简易者,可用纸代替,就餐者还可用随身所带手帕包携回家,从而简称其为包“盐水帕子”。此举说明主人在招待客人之前,已先招待好了客人家中未能前来参宴的父老前辈,然后才让客人开席畅饮。这样又将孝廉之道赋予了更深一层含义。
  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生活的快节奏和礼节程序的简化,酒宴中打包带走的形式已不再呈现。但现在提倡将酒宴中多余的食物打包带回家,减少物质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同时在宴席上打包确实是对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外出美食不忘记家人生活这种美德的最好传承,这样又对几千年来酒宴中的包“盐水帕子”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以推而广之。

 
参见 勉县政府门户网
来源:勉县地情网 晏济亚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