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张家河区二沟乡,在黑河上游畔,海拨1250米。现乡公所所在地的二沟集,是古时北山的交通要冲。曾经商业兴盛,集市繁荣,是北山陕、甘、留、凤、沔药材、木耳、山货集散地。不少外地商贾留连忘返,在天下老鸦般黑的情况下,在二沟集周围安家落户。尽管在三十年代中叶,川陕公路通车后,才使这个山场衰败,无远道客商问津,然而还能看到旧时的街道。直到六十年代。雕梁画栋的乐楼年久失修尚屹立在街北河畔。当时为二沟管区的劳动大队,街上还有一个生产队,为劳动大队第二生产队,在全乡流传着许多口头文学和美妙故事。
其中下街的方家,雷神店的王家,头沟的郑家,下河坝的许家,这些姓都是从皖南的六安、安庆、桐城来这里落户的。而且翻过二沟,经过老庄,直到甘肃两当的和家坝的和姓,也是从那儿搬来的。许家后人许同祥的祖坟墓碑上写明是原籍桐城人;郑家在火烧关的坟墓上也同样标明是江南人,都是在乾隆年间来的。乾隆元年是1736年,乾隆六十年是1795年,所谓清朝中叶的乾嘉时期,是清朝极盛慢慢走向衰败时期。皖南在科举八股取士时,在全国也是有名的,世代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几代不衰。姚鼎等形成的桐城派文学是人所共知的。当时的达官贵人在封建经济被冲击,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发展时期,长江当时为中国腹地的交通大动脉,而且满清入关后百年的和平盛世,由于人口的猛增,江南的舶来品诱发其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越来越高。加之江南人口密度大,植被的破坏,因此人们所需要的山珍,如药材、花椒、木耳、党参天麻、猪苓等不得不向外地源源不断运往当时这些淮邦逆汉江接踵而至,他们从现在的新街子下船,所谓新街子就是这个时候由于船舶易于靠岸无形中代替了黄沙镇了,沿杭寨到红花寺口翻土地梁经火神庙、上下长沟、余家河、香山寺、庙坪过狮子河经武家垭到高坪场。翻九台子过朱家湾,便到二沟场了。现在庙坪的两口大石缸(约八米左右见方、高四十公分左右),足见当时这条交通线上的繁忙景象了。
上世纪末,天主救传入北山,实际从新街子教堂,沿同一路线而成,如火神庙的新经堂,再向前就是余家河的教堂了,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靠肩挑人背,货物运到新街子装船便顺江而下了。乾隆时期沟集就主要靠这条路线招引来客,当时二沟集最盛时期大约在乾隆初年到中叶,除从皖南长江流域和湖广运抵二沟的茶叶、布匹,再通过二沟北销至凤县过秦岭到八百里秦川,西经麻峪河和家坝两当,乃销甘肃阶州,岷县等地。头沟西河龙王庙过去割漆的漆匠,一个来自阶州(武都),一个来自陇州。因此,龙王庙的罗姓就是阶州人,是咸丰年间定居的,江南这些户开始都是小本生意赚了钱,买了土地修了大瓦房。如现在头沟郑家院、二沟方家院都是按江南的三合院设计的,地基狭窄的情况下还修了槽门,甚至门上的对联都是按江南的风光描述的。如男耕女织,耕读传家等。实际张家河人连纺机也没见过。在乾隆最盛时估计二沟集附近有二三百户人家,现在核桃树湾和过河对岸的雷神店,都有瓦砾残迹,月亮坪、三沟口也曾修过房。三沟半沟的漕碾遗迹也可以说明这点。同时在九台子的南面高坪场正同二沟遥相呼应,相距五十里。和正河的营盘刚成三角形。高坪场和闸口石现在的染房遗址正说明三个地方逢集赶场符合。目前略阳等地的山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习俗,每旬天天有集赶,活跃山区商品经济,大约留坝在嘉道年间建立留坝厅后经济文化慢慢东移,江南诸姓都已定居,加之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动乱。长江汉水交通阻塞,直至清末二沟场从衰败萧条而中落。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 第6辑 第33—37页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