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年
一、总面貌
民国初十余年间,田银正赋及地方附加杂税摊派频繁,皆被军阀作为扩军粮饷。地方兴办教育事业,只将集市行款(出售粮、棉、土纱、小家畲,过斗,过秤费)、及公立书院学田,再次即为地方性寺庙会产、渡口船桥会立、氏族坟会产,征作学校教育经费。由于经费不稳定,这期间成立的高小不多,时办时停,徘徊不前,初小仍以民间私塾为主。
民国二十五年(1936)进入中期,政府将集市交易行款收县,由地方款稽征处征收,将各种公产收归公产管理委员会,二者财政收入,均拨作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从此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全区有初中一所,完全小学七所(大乡镇两所,小乡镇一所)。初小二十余所,分布在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基本上废止了私塾。一般农民子弟走读方便,不再因远道读书在校食宿破费而发愁,绝大部分都能受完高小教育。一般都能受到初小教育。
民国三十五年(1946)进入后期,国民党掀起反人民内战,拉兵修城、征粮征饷,人民痛苦难言,尤其通货膨胀,影响教师生活至巨更为甚者,地方劣绅,摇身变为红帮大爷;勒索人民,建立反动武装,而保甲长借拉兵手段,对教师学生进行敲诈,逼迫学生弃学躲兵,教师改业,一时间整个教育事业又陷入低潮。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
1、军阀割据时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褒城仅一所高等小学,即褒城第一北高等小学校,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是原褒城县连云书院(以连城山得名)院舍(今勉七中)改建。嗣将县南高台镇廉泉书院,(以院临玉泉水得名)改建为褒城第二南高等小学,故有北一高等小学南二高等小学之别。
清季北一高小,学制三年,仅办一班四十人,只授经书文史,后增算术课。辛亥革命后,一切均照旧,以后新教材出版,学制改为两年,增为两班,逐年招生,校长教师共五人,学生八、九十人。因利用原书院学田,经费足,二十多年,一般保持两班,间有停课,从未停办。
约于民国二年(1913),县办初小一所,以县城内关帝庙作校舍,学生五十余人,教师二人。
民国十一年(1922),清末秀才汤香亭,及地方人士张继贤等创办第三高等小学于酆都山,用庙会收入(相当于物资交流会税款)及少量庙产、庙会布施充作经费,办两班学生七八十人,教师四人。
民国十四年(1925),创立教育行政机构,县设教育局,推行新学制(高小二年、初小四年),王尔卿任局长。
民国十五年(1926)老道寺群众自发兴起集市后,(原汉勉路交通线上之长林、纪寨集市,常受过军遭害而塌场)。交易税收可观,当地清生员廖树屏、毛颖等以行款为经费,在老道寺建校舍二十余间,创办第六高等小学,收学生约三十余人,教师三人。是年褒城知事郑寿彝主持成立褒城初中,校舍就第一高小原址,开办一班四十人,第一高小附设于初中内,班级不减,殷周任校长。初中及高小教师共八人,学生一百二十余人。初中学制三年,附校歌(出谱仿《黄族歌》):
“为谋青年万里程,吾褒中学乃落成,经营经营,仍留第一高小名。藉开褒谷大文明,跨山水,枕连峰,山川灵秀锺后生;教育急进步,学术贵竞争,原诸君鸡窗芸案,映雪囊萤。“
此期全县初中一所,高小三所,年在校学生约三百余人。其中初中学生约三十余人,高小约二百人,初小约六十余人。
此外民间自办私塾二十余所,教师约二十余人,学生约四百人。
2、政令基本统一时期(1927-1936)。
民国十六年(1927)附设的第一高小招生一班四十人。第三高小,由于土匪骚扰,自酆都山迁入老道寺六小,当年两校未招生,而各有一班毕业生,共六十余人。县长窦焱为提高学生学业质量,进行会考揭晓,三小合格毕业生二名,不合格者三十名,六小毕业生合格者十名,不合格者二十名。
民国十七年(1928)地方知识分子王尔卿倡议,用省拨四成杂税款及王氏家族坟产为经费,以王氏宗祠作校舍,成立吴寨“崇德初级小学”;杨寨苏欣亭、王子辑等倡议,以褒河下游长寨渡口桥会(历由杨赛管)田产(水田九十余亩)为经费,成立杨寨“津逮初级小学”于杨寨万福寺。
崇德津逮两初小由董事会管理,各办两班教师各二人,学生各约一百人。
民国十八年(199)旱灾严重,民不聊生,褒城初中招新生四十余人,入校不久,学生因膳费困难,辍学者很多。即当年毕业班亦因旱灾影响无力念完学制,仅毕业二十余人。附设第一高小,亦因此只招收新生三十余人,三、六两高小只将上年毕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留校补习,未招新生。
民国二十一年(1932)旱灾之后,土匪纷起,因匪患,褒城初中及附设第一高小,均停课,三、六两高小亦未招生。
民国二十年(1931),因前三年连续旱灾匪患方过,褒城初中只招到新生二十余人,附设的第一高小,招到三十余人。学生来源缺乏,省教育厅视察后,鉴于初中学生过少,令其停办。将在校学生转入汉中城内南郑县初中。三、六两高小停办,均改为初小。三小迁往纪寨三官(今八中校址),办初小二班,教师二人,学生六七十人。六小办初小一班,教师一人,学生约五十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将城内县办初小,与第一高小合并,改名“西街小学”。办四个班五、六年级为单式教学,一至四年级为复式教学,教师七人,学生一百七十余人。其经费仍依行款为来源。此时酆都山庙会恢复,收入增加,加之纪寨集市旺盛,修建校舍十余间。招收高年级一班,连同初年级,共三班一百二十余人,改为纪寨小学。朱新斋任校长,教师六人。
六小因地当西三区(今褒联区)区公所老道寺,群众怕区公所见面逼交捐款,不敢赶老道寺集市,形成老道寺集市逐日冷落,行款枯竭,六小经费无来源,高级班不能恢复,长期成为初小。
民国二十二年(1933)省令撤销县教育局,改设教育助理员一人,负责教育行政。是年纪寨小学,招新生一班,共四班,五、六年级单式,初级班一至四年级复式,学生一百六十余人,教师七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纪寨小学校长朱新斋更换,实质是劣绅为把持纪寨集市交易行款企图收多给少(少给学校)的目的。由于学校经费减少,房舍破烂,教学情绪低落,引起高年级学生不满,纷纷转入他校,以致高级班解体。
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军第十七师四十九旅驻长林镇,为了繁荣长林集市,物资充沛,硬性将纪寨集市斗秤提收,致使纪寨集市行款收入减少,而塌场。影响纪寨小学无力恢复高级班。又成为初级小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汉中地区开办保甲,教育经费纳入县预算,行款划归县地方款稽征处,作全县收入一部分,大公产(学田)提归公有款产委员会管理,县规定纪寨初小恢复为完全小学,招高年级一班三十余人,连同初级班共三班,教师五人,学生一百二十余人。更名为联乡小学,朱新斋任校长。
保甲制划定褒河以西汉江以北为五个乡镇,(连峰、长林、联乡、金泉、永安)四十四个保,实行政教合一,每保设保国民学校一所保长兼校长,实际由于人口地理条件,平川地区逐保设立,丘陵山区因地设校,每保学生九十以下七十以上配备教师二人,五十以下三十以上,配备教师一人,约计二十多所保学,教师三十余人,学生一千二百余人。总计全区完小两所,初小三所,保国民学校二十余所,教师约五十余人,在校学生约一千五百余人。其中高年级约一百二十余人。教材全用新课本,基本上改变了启蒙教育由私塾承担的状况,是值得庆幸的,使一般农家子弟普遍有受完初小教育的机会。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为适应教有事业的发展,县设教育科,科长一人,科员事务员四人,督学三人,负责教育行政。
此时联乡小学,招高年级新生一班,达到五六年级两班,一至四年级两班,学生一百七十余人。班数人数与西街小学同。
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街、联乡二中心学校,为满足初小学生升入高年级,各增办高年级一班五十人,从此两校各为五班,学生约二百人,其中高年级达到各三班,学生一百二十余人。民国二十九年进行户口总清查后,西区缩编为三十五个保,乡镇未变动,规定每乡镇设立一中心小学,从此陆续又成立五所完小连同原西街、联乡两校,截止一九四五年,全区共有完小七所。分布如下:
长林镇:杨寨小学高、初四班,在校学生一百八十余人,教师五人。
老道寺小学高初四班,在校学生一百八十余人,教师五人
联乡镇:纪寨小学高初五班,在校学生二百四十余人,教师八人。
新街小学高初四班在校学生一百八十余人,教师五人。
连峰镇:西街小学高初五班在校学生二百五十余人,教师八人。
金泉乡:金泉小学,高初四班,在校学生二百余人,教师六人。
永安乡:永安小学,高初二班,在校学生五十余人,教师二人。
杨寨小学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原津逮初小扩充成立,老道寺小学,于民国三十年(194),由原初小恢复为完小新街子原属南郑县龙江乡,民国三十年(1941),划归褒城接收。三十三年(1944)将原来初小,扩建为新街小学。金泉小学,由三十二年(1943),乡公所初小扩充成立。永安小学,于民国三十年(194),创办成立。
由于长林镇是集市所在地,此期内在长林镇设初级小学一所,两个班,复式教学,四个年级,教师二人,学生八十余人。在同期的三十二年(1943),县长李庚恢复褒城初中,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办到三个年级三个班,学生一百四十余人,教师七人。
此期全区有初中一所,教师七人,学生一百四十余人。完小七所,教师三十四人,学生千一百余人。初小二所,教师四人,学生一百八十余人。保国民小学二十余所,教师三十余人,学生一千余人。
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由于完小增多,布局合理,以及高年级班数增加,走读方便,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减轻,一般农民子弟,可以受到完小教育,另一方面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专门事业,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保长兼保国民小学校长,有的流于形式,保国民小学的素质,与专职完小的初级班和专职初小相比,质量较差,缺点甚多。
在此期内,有下列学校,在褒联地区开办,尽管招生不是全向褒联,但对褒联人民的文化推动,起了一定作用。
民国三十二年(1943),汉中工业职业学校校长付立吾,先在褒城成立开办(校址在今之褒城小学),设土木测量、机械、电机、化学五个专业,学生二百五十余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南郑、褒城、留坝凤县四县联立简易师范学校,在褒联成立,附于褒城初中内,学生一百二十余人。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数量,无增无减,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人民经济上增加负担,〔拉兵、粮款、马草、劳役),政治上施行压迫,加之地方帮会反动分子,巧立名目敲诈搜刮,派款购枪,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徨徨不安,导致学校秩序混乱,学校质量下降,几乎陷入难于为继的状况。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 第2辑 第32—43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0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