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史料  >  回忆

对汉师勉县分校的回忆

张清泉
       我是陕西省立汉中师范学校四年制简师班毕业生,教书四年后,自感才能绵薄,力不从心,又入汉师勉县分校学习,1950年毕业。根据自己在学校见闻及亲身经历,忆及如下:
      汉师西来:陕西省立汉中师范学校勉县分校(简称汉师分校),是陕西省远汉中师范(原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在汉中地区所属十二县培养师资人才,历史悠久,人所共知的。宁、略、勉三县因地处汉中西陲,教育事业落后,青年就学困难,为了发展教育,培养教师,竭力想在地方建一师范,适有汉中师范校长张瑶青来勉,商同地方,愿将汉师迁来勉县。当时汉师(含原五师)勉县校友及地人士一致欢迎,且热情接待张校长,并发动全县教师从各方面赞助。通过县参议会一致决议,给予全力支持。张校长满意返汉后,《汉中日报》发表了“欢迎汉师迁勉县”的通讯,遂引起汉中、城固两县人士纷纷要求汉师留在汉中、迁到城固。汉中汉师校友胥永福首先“发难”,在《汉中日报》发表文章,错误认为“勉县毗连川边地处山岖,交通不便,汉师迁入无发展前途”。勉县汉师校友以陈焕章、方仲宽、姜振才、张清泉等为首撰文反驳胥的论点,并以地方政府、参议会、党、团名义向陕西省教育厅吁请汉师迁勉,张瑶青见此势头,探知城固县条件比勉县较强,有意倾向迁城固,激起勉人义愤,迭向教育厅申诉。教育厅为了折衷解决此争,批准在勉县设立汉师分校,遂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七月派白濯江来勉筹备。
      校址及建校:教育厅决定在勉县设立分校后,由当时勉县县政府教育当局研究确定,校址定在勉县武侯祠名胜区,即组织建校委员会,以祠舍为主体加以培修,并新建教学房舍多间。
      当时建校委员会组成,以县参议会议长方锡德为主任委员,全体参议员及地方教界人士为委员,下设总务、工程、设计三股。总务股长郭同甫,干事陈日强、王子诚(王时间不长,后继者为韩春瑞、陈育民等接替);工程股长郭德言,设计股长陈子效(干事蒋炳乾、孙秉坤等)。
      建校经费:由县筹省助,遂即鸠工庇材,限期完成。在筹建校经费中,将勉县修飞机场所挖黄金一块(九两九钱)变价使用。由于建材供不上,一停数月,又因建校会人员工作不力进展比较缓慢,有所谓“建校不建校,一天吃三道”的民议,足以说明当时建校工程情况。解放初,学校曾以学生为主组织力量,对建校会进行清理,但当时仅郭同甫一人承责,终无效果。
      汉师分校原建设计划以武侯祠为主,利用原祠舍房屋加以培修,原则上迁就祠庙基础,按实用加工。武侯祠南北向,殿宇排列有序,中心直穿五进,三院并列,房舍五十余间。学校在前院门首竖挂校牌:“陕西省立汉中师范学校勉县分校”。内有主任室(校务)、教务处,训育处,东桂院为学生宿舍,南北西三院及中院拜殿,与西面平房,为各年级教室,余为会计、事务、保管各室,教员宿舍掺插其间。后院为学生灶房,大殿为学生饭厅。西侧道院,为祠内老道禅舍大殿后有一天井小院,东西有园门,西题:“径通草庐”,东题路转琴台”。由此入后院,东南角有亭日“琴台”,为象征孔明操琴处。庙前广场北“乐楼”,为节日演戏之所。祠内古柏浓荫,四时长青,丹桂飘香,花气袭人,因系名胜古迹地,平日瞻仰者络绎不绝。总观庙貌、校貌,房屋齐楚壮观,地势宽阔,环境优美!实为“进德修业、培育人才”佳境。
      学校本身记实:汉师分校,经筹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招生两班,计一百余人;翌年续招两班,三十七年(I948)再招新生两班,全校六班,约三百余人。均来自宁(强)、略(阳)勉三县,勉县学生占多数。
      校内人事:当时主任为白濯江(洁轩),历任教育主任有曲穆哉、刘明昭、安砚池(女),教师有张中伦、何继周、刘遵海、辛学勤、陈国政、王兰(女)、王大平、齐含章、齐蔚华、王乃雪、董纯甫等。多为学有专长者。
      1949年底临近解放时,社会混乱,学校停课。勉县解放(12月8日)后,社会安定学校复课。嗣后,即有新课程的增加,如社会发展简史,青年修养及政治常识等。至此同学们都建立了新的观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解放后,分校原任主任白濯江调出学习,校务由王大平老师主持,县上派政工人员驻校,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学校师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汉师分校,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成立,至解放后一九五〇年秋,历时四年,受党及人民政府统一布署规划,将分校全部并入校本部。原校舍为勉一中所用。
      回忆汉师分校,在成立四年中,总计毕业百五十余人,大部参加近三县教育工作,对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附属小学:汉师分校,没有专设附小,学生实习,利用就近“马公祠小学”,凡毕业班最后一学年参观、范教、试教等实习活动,都在马公祠小学。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 第2辑 第52—5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08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