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万军 郭进芳
悠悠汉江水,玉带般飘在秦巴谷地的绿野间。巍巍天荡,静静伫立汉水壮丽的回忆里,蜀汉时的蓝天白云依旧,只是当年的金戈铁马的厮杀,荡然无存,山脚下取而代之的是袅袅炊烟、工厂……
天荡山东侧,潺潺的堰河水,跚跚步出秦岭缠绵悱恻的梦境,沿水而上,这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陈仓古道”。
谁会想到,汉王刘邦几百年帝业的发迹,竟是这么一条偏僻的山间小道,竟是这般的清幽灵秀呢?
沿水而上,云雾寺悠闲的白云,鸡公山雄奇的山崖,鸟鸣清脆,野花飘香的山涧,水声空灵如筝,山歌调混着丝丝缕缕陈年腊肉的醇香,随山风飘来,那一刻,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要做!偶有挑水浣衣的山里女子,干净而清纯的背影,倒映在溪水里,木槌声声,构成诗一般的意境。“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年摇着木铎的采风官还在吟唱……
进入举目观三县的九台子山顶,经过一百许里娓妮的倾诉,溪水在山谷里只剩下低低的余韵了。撑天的白桦和云杉,如盖的巨松,把这蜿蜒的小路,掩盖得严严实实,密密丛生的松花竹,把一个帝王旧梦编织得更加神秘了。
汪家河半崖上吐出的瀑布似白色飘带倒挂这深山幽谷。难道你就不想就此坐定?坐入人生风雨成千年绝壁,坐世情恩怨成万年永恒。
这是条遗落过帝王旧梦的古道。也是一块茂盛希望的处女地。
在这条古道上,八五年,十二名有志儿男,用汗水和热情写出了一首时代的新曲。
他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文艺轻骑队,自编自演,沿着古道,踏遍了每一个村庄。
林海茫茫,白云缭绕的余家河村,人们听说要来演戏,倾巢而动。打着松枝火把,扶老携幼,从几十里外赶来。小学教室做的剧场容纳不下,不得不搬到室外,青树上挂着幕布和油灯,台上台下火把熊熊,久旱的心田,多么需要文明的甘露啊!
一曲《吃管饭》、一曲《草帽子儿飞满天》、《山歌唱给专业户》,一曲又一曲,越唱越激动,山民们越看越动情,台子下面也唱起了山歌,演出变成了大联欢,分不清哪是山民们在歌唱,哪是队员们在抒情。两种声音,两种激情,在这山村的暗夜,在这火把照亮的土地上,交织在一起……
服装是队员们找旧衣服改制的,道具是亲手做的,没有向任何组织要过一分半文,靠的全是自己的双手,一颗热衷山区文化的心。
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往往要走一整天的路。他们背着锣鼓,跋山涉水,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一口干粮。他们看到山民们仍生活在原始、落后的环境里,单靠演出是不够的。于是每到一处,白天办讲座、培训班,向山民们传授科学文化、致富信息,晚上演出。就这样,在秦岭深处的林海中穿行七个多月,踏遍五百多平方公里上的每一个村落,演出八十二场。八五年六月九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活动,中省地电台也做了系列报道,这条“沉默千年的古道”开始苏醒,一条时代风采的陈仓道在这里延伸、加宽。
秧田坝,昔日的荒村,现已是远近闻名的天麻村,这儿的天麻,个大、色鲜,产品走俏海内外。
哦,古老的秦岭,满山的木材、竹子,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木耳、猕猴桃、竹笋,散发着阵阵清香,诱得外商垂涎欲滴,山民的日子红火起来,山歌调也更加清脆了。
电视天线,如同山村的触角,在这山梁谷底,同样感知一个庞大的世界,走进任何一家你尽情享受的是山民们纯朴、憨厚的情谊和土特产的甘甜醇香,你会懂得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人间真情,你不会再唱《我想有个家》,你只想唱“我已有个家”。
啊!沉睡千年的古道,时代将你翻开新的一页。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19—21页
陕西摄影出版社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199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