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习俗  >  节日

四小节

 “神有初一十五,人有时分八节”,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神佛在初一、十五还有接受香火供献的礼遇,作为本来就食人间烟火的人,更应该有个时分八节的讲究。这里的时分八节就是节气。所谓节气,是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科学总结,它将一年内太阳运行的位置变化并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秩序,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分配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首为“节气”,如立春、惊蛰等十二个;月中为“中气”,如雨水、春分等十二个,合称二十四节气。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发展到秦汉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吃饭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祈祷粮食丰收,消灾纳福。围绕着各种农事活动逐渐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有些节气甚至形成了节日,如元宵、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除了与农事有关外,还增加了商业、交际、应酬、娱乐活动等形式。这些节气习俗和节日活动,也同时组成了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完善、发展,并历代传承。
      府谷人的时令节日最讲究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二月二、端午、中元、中秋、十月一、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等。有些节日长期以来逐渐淡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寒食、惊蛰、芒种、小暑、白露、寒露、大雪、小寒、大寒等,人们仅是说说而已,没有具体的文娱祭祀或特定的饮食去庆祝。有些节日虽没有大规模隆重的节日活动,但人们最起码有过节意识,并改善生活以打牙祭,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称为四小节。

三月三

三月三日,当值清明节气前后,府谷的清明不像江南的景色,有俗语说:“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没一根。”是说如果早春,二月遍地还可看见绿色,如果清明在三月,遍地还是荒凉一片。不管怎样,毕竟是冰河解冻、杨柳吐芽的时候了,女孩子们踏青,娃娃们户外畅玩。早年,较大的村子和集镇,还临时栽秋千,全村男女老少打秋千玩(栽秋千是从三月三到清明节,如清明在前则是清明到三月三)。这一天清晨,要折柳枝当鞭在室内、门口甩打,并念咒:“三月三,柳毛儿干,牛牛各虫打上山,先打蚰蜒狗夹子,再打蝎圪疗子尾巴子”,念毕,将柳枝插门。这是一种驱虫活动。娃娃们纷纷折柳枝,拧套皮制吹柳哨哨。人们改善生活以期五谷丰登。这天吃糕,辅以荞面或豆面。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初入夏季的节日,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国人称此日为浴佛节。府谷民间是娘娘庙过会,求子祈福的节日。五虎山、胡桥等地有庙会,二人台《五哥放羊》有段唱词说:“四月里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人家插香求儿女,……”四月八人们一般都要改善生活,农村以食糕面为主。类似四月八的庙会,在四月十五、十八过的地方就更多了,其活动内容大体相同。全县以木瓜祖师庙(智通观)庙会为最。施舍钱财,布施结缘,抽签占卜,活动内容丰富,信民弟子,虔心可见。

六月六

六月初六是天祝节,又称姑姑节,妇女携子回娘家。府谷民谚曰:“六月六,西葫芦熬羊肉,”说明府谷在六月六这天注重改善生活。新鲜的西葫芦、鲜嫩的肥羊肉上市,把女儿请回来,合家团圆,品味鲜美佳肴。农村没有羊肉,做西葫芦馅包子吃也很普遍。也有六月六是河神庙会一说。河对岸的保德县六月六为大集会;早年,哈镇后河神庙六月六庙会并唱戏。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日,九为阳数,正好月日两个阳数相重,故叫“重阳”或“重九”。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五谷飘香,正是粮食作物成熟之季,府谷的农民喜获丰收,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磨镰割田,小憩之余近看远望一片金黄,一年的辛勤劳动果实尽收眼底,喜得合不住嘴,干活不觉得累。俗谚有“年年喜吃重阳糕,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再苦再累,重阳节吃糕的习俗不可少。俗话说:“糜谷上场、码垛成墙、打谷吃糕,收成就好。”即使重阳当天因故有误碾场打谷,也要补上吃黄米软油糕。
      在县城,近年来人们赋予重阳节以新的内容。可能因“九九”谐音“久久”,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县老龄委年年要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有秧歌汇演,文艺节目,太极拳、剑、扇,柔力球等系列健身体育运动表演等;既承袭了原有节日的含义,又表达了人们尊老敬老爱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