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习俗  >  祭祀

法事


(图片来源:360图片)
 

      礼葬亲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法事或佛事。法事有简有繁。早年,中等以上经济状况的家庭大多举办;20世纪50年代后尚有请还俗和尚做简单法事的,后来做法事消失。90年代以后请和尚做法事的渐多。传统的殡葬佛事分别有“木鱼经”“昼夜经”“取水预报经”“起正经”,以及“三昼二夜”“四昼三夜”和“歇灵加奠做七超度经”(七七四十九天做七次)等多种。“木鱼经”最简单。和尚在灵堂前诵经发牒即可。当前一般都用“取水预报经”和“起正经”。

一、“取水预报经”程序

      1.熏堂:熏沐经堂之意。表示佛事活动正式开始。要专设经堂供和尚用。经堂供桌正面墙上,悬挂“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画像。孝子烧香,沐浴后,和尚身披袈裟、道袍,开始击鼓诵经。诵“佛宝之赞”“回向”经。诵毕,笙管启奏,鼓钹齐鸣,出发“取水”。
      2.取水:意为取“法水”。“管经堂”的手端供盘,前边带路,鸣炮者随后,后边是和尚。接着是孝男、孝孙、女婿、外甥等至亲的彩幡队伍。长子怀抱灵牌,长孙手擎“引魂幡”,其余者每人手擎一杆彩幡,有香幡、炮幡、孝幡、金钱幡、元宝幡等五种各一对,共十杆。鼓手押尾,组成一路纵队,前去龙王庙取水,实则是到井水处取两瓶清水,名曰“法水”,以备后来清净道场和下葬围墓用之。
      3.跑五方:在葬前两日晚上。五方,即五斗星君、北斗七宫星君、南斗六宫星君、东斗五宫星君、西斗四宫星君和中斗三宫星君。跑五方和游莲池是佛事活动中较为壮观、较为热闹的场面,两者形式一样,含义不同。选择一块平坦场地,东西南北中各设置一灯,表示五方星君。和尚身披袈裟,吹笙吸管,击鼓鸣钹,一会儿笙管细吹,一会儿鼓钹齐响,又一会儿管钹共鸣。孝子们手擎彩幡,组成一条长龙队伍,跟随手持“施食旗”的和尚,前穿后插,左拐右转,行跑在五灯之中。同时伴有礼花礼炮,银花火树,一派热闹非凡的夜景。
      4.施食:又称“混堂施食”。“施食”,施舍食品之意。意为向孤魂野鬼施撒米谷,救助食品,摆脱苦境。和尚在室内围坐在一供桌周围,“主法”者诵“蒙山施食经”。一会儿诵经,一会儿奏乐,一会儿撒米。或边诵经边奏乐边撒米。另外,还有的在供桌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表演小布猴等玩耍节目。
      5.严净:清净道场之意。一般在清晨进行。和尚从经堂到“孤魂坛”,洒水,奏乐,即小幡前便结束。
      6.送疏:疏,即书信,替亡人给地藏菩萨送书信之意。孝子怀抱灵牌,后随彩幡队伍,跟和尚从经堂到灵前,往返三回,即送“三道疏”。每送一回,在灵前将一封用麻纸糊做的外写“度亡文疏”“俱书上呈”的信封和内写亡人“生平简历、都甲户口、籍贯住址、死亡时间”的“信瓤”的书信烧毁,以示信已送达。同时,每次来到灵前时,鼓手要吹奏迎接,俗称“接疏”。
      7.发牒:牒,文书也。发牒为发出文书之意。和尚从经堂到幡前进行。意为把亡人的生平简历、籍贯住址、都甲户口、死亡时间等写成文书形式,如同迁移证件一样,从阳间发送到了阴间地狱。
      8.大道场:设在灵前广场正中。和尚围坐在高桌周围。“主法”僧头戴“毗庐帽”,即“五佛冠”,身披袈裟,高坐正中,口念“科义”经,与下边对面一和尚,一问一答,对答“金刚经”。其内容含义是,表达佛殿内站在佛祖释迦牟尼左边的“文殊菩萨”和站在右边的“普贤菩萨”,关于“德”与“善”的对话。意为对亡人超度赎罪,对家人积德行善。此时,一会儿诵经,一会儿奏乐,一会儿又诵经伴奏乐,其场面十分庄严、隆重。
      9.破地狱:此项在葬前一天晚上大送灯之后,意为打开地狱之门。“主法”和尚手持禅杖(实为擀面杖),口念咒语,意为借助手持锡杖,法力无边的“目连菩萨”打开地狱之门,让已故亡人上三代宗亲以及孤魂恶鬼走出地狱,前去听法闻经。
      10.过桥:用一块木板或高桌,上铺三丈白布即为“桥”。相传“有儿有女桥上过,无儿无女桥下走”之说。意为引路菩萨引上已故亡人家族。从桥上过,能驱赶凶神恶鬼,免遭沿途挡路鬼打扰,不受桥下水怪迫害。此时,“主法”和尚在“桥”上,手拿“施食旗”,诵经作法后,带领孝子从“桥”上走到灵前。
      11.沐浴:洗浴之意。过了“桥”,来到灵前,“主法”者用毛巾、香皂、梳子、镜子等在灵牌上“洗浴”作法,意为替亡人“妆饰”打扮,然后,前去游览莲花。
      12.游莲池:是丧葬法事中最热闹、最壮观的一次活动。它比跑五方更加隆重。其与跑五方不同的含义是,东、西、南、北、中五灯意为五朵莲花,代表“五尊佛”,即“五方佛”,东方阿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庐庶那佛。和尚身披袈裟,吹奏“莲池大法事佛曲”。意为亡人游览花园,赏花观景助兴。长长的游行队伍,彩幡舞动,管乐伴奏,鼓钹齐鸣。如同一条彩龙,舞动在夜间广场上。礼炮齐鸣,焰火升空,火树银花,灿烂夜空。临结束时,和尚要“嗨莲池”,即“主法”和尚高唱,余僧附和,笙管伴曲,鼓钹击拍,十分热闹。
      13.南施食:即南海施食,又称“焰口施食”。佛教称“瑜伽焰口”,道教称“铁罐施食”。南施食,是整个佛事中最重要、最庄严、最隆重、最严谨的一次诵经。和尚围坐在室内供桌前,“主法”者头戴五佛冠,口诵“焰口施食经”。意为把天地间的各路神祇“请”来护法,把地狱里的孤魂恶鬼“招”来救助,对亡人超度亡魂,将功赎罪,对家人消灾免难,永保平安。诵毕,和尚还必须要拿上“净饭”(半熟米饭)烧纸到“孤魂坛”念咒作法,施撒和烧毁,以示把“招”来的孤魂恶鬼“送走”,俗称“散孤魂”。
     14.大起棺:意为棺木即将起运。相传,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周游天下,皇妃嫘祖病死在路上。轩辕黄帝让随行的将军“方相”护灵,鬼神强盗不敢侵扰。后世人送葬时,将方相喻为“开路神”,又叫“险道神”护灵。此时,“主法”和尚高坐诵经后,代表吉神“开路神”,左手托“御印”(实为盛五谷碗),右手握“方天画戟”(实为禅杖、擀面杖),在棺木周围,念咒诵经,左右分别围转三个程序。孝子反向跟随。临毕,“主法”和尚一定要用禅杖戳一下棺木,意为驱赶了凶神恶鬼保护亡灵,一路平安,到达极乐世界。

二、起正经程序简述

      “起正经”比“取水预报经”更为复杂、隆重,其中又增添了许多内容。
      1.“起正经”和“取水预报经”都称“三天下事”,而“起正经”则是从首日的上午就开始的。
      2.“起正经”要在“孤魂坛”处竖一高10米的“中央幡”。它比“取水预报经”“孤魂坛”处的小幡要雄伟得多。
      3.“起正经”在首日、第二日两日上午各送三道疏,共送六道疏。
      4.“起正经”在前两日上午各进行一次行道。在首日行道毕,增加一项“浴佛”程序,即去本村主庙上敬香沐浴神灵佛主。在第二日行道毕,在经堂进行“转十献”仪式。即孝子将“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供品从头上顶着一一敬献在供桌上。
     5.“起正经”在前两日下午各进行一次道场。首日叫小道场,次日叫大道场。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苏延华撰稿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