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习俗  >  其他

取名

小孩出生后,就要给取个名字了。有人认为,名字不过是个符号。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符号,只是为了互相区别罢了。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人们对起名还是很讲究的,喜欢自己的名字听起来好听,讲起来有意义。尤其给小孩起名,要寄托自己的无限的希望。古人名和字分开,有的还另起号,里边大有学问。汉字里有一些字专供起名使用,叫作人名用字。现在有的人给孩子起名还要翻一翻字典。这些都说明人们对起名是很讲究的。
      人们对起名的讲究,在读书人那里和在民间,又有所不同。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地方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它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又受到历史、地理条件的制约。在府谷这片古老偏僻的土地上,人们的名字也打着古老偏僻的印记,从中多少可以看出这里人的精神风貌来。

细考府谷民间起名,主要有以下讲究:
      1.生育不存的: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缺医少药,往往是生得多,活得少。生下养不活,叫“不存”。不存使许多养生之家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他们把孩子能抚养长大的希望寄托在名字之中。如祖、父辈子缺,所谓几代单传,人们就提心吊胆。遇上得子迟,或初生几个均不活,这就更怕了。一生下来,唯恐又养不活、拴不住,就起名叫“拴住”“縻住”“锁住”“存住”等。这样就好像真的拴住、锁住一样,以此求得心灵的慰藉。或者叫“王留住”“刘保大”“外留住”等,意思是由姓王的或姓刘的外姓人家保护长大成人。有叫“三保”的,意思是由三家外姓人家保护;有的三家保护还嫌不保险,叫“千家保”“万保”等。这很有点像打牌的人一样,输到不相信自己的手气时,让别人为自己摸一张牌碰碰好运气。
      如果说以上表达的太直露的话,另一种表达同样心态的名字就比较隐晦一些,如叫“过门”的。本来抱养或顶门过继才叫“过门”“过继”,自己生的也叫“过门”,意思是求得外人荫庇。有的干脆叫“外人”“外姓”“三姓”“七姓”“百家姓”等。凡用“外”的都是这种。这里虽没有出现“保”“留”“锁”等字眼,但意思却是一样的。叫“来”的和叫“外”的意思差不多,“来”就是外来,抱养的叫“来”,自己生的也叫“来”,与“外”出于同样的心态。有的夫妇初生未活,自己还很年轻,就已着急,生第二个孩子就起名“来”,府谷地区人名叫“×来”“来×”的很多,多半是这种心态的产物。叫“根”的,取根的比喻义,“根”就是根苗、后代。子孙延嗣叫栽下了根,“无根”即是“无后”,名字有直截了当叫“栽根”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他叫“×根”“根×”的,大多是小时备受宝贵器重的子弟。叫“在”的,“在”在这里与“存”同义,即存在、生存。有人叫“存在”,“存”“在”并用,像是在起加强作用。另按府谷方言,“在”还有“拦”“挡”的意思。用土把水挡起来,府谷人叫“在”,打坝叫“在坝”。名字也有叫“在坝”的。叫“在”的一种是女的、男的都不存,一种是有女子不生儿子或儿子往往抚养不活,也有是抱养的。起名“在”,就是挡住不让走了。同类名字有“拦畔”“拦在”“拦住”“拦根”“挡留”等等。男的叫这类名字往往是父母初生不存,女的叫这类名字往往是父母盼儿子心切。叫“围”的,与叫“在”的相同,府谷人叫“围×”“×围”的很多,如“围在”“围住”“存围”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但凡名字带锁、存、在、围、縻(常写作媚)、拴、留、拦、住、挡、保、来、外、根等字眼的,都饱含着父母对得到儿子和保护儿子的殷切期望。
      2.多病难抚养的:这一类名字比较特殊,但同样反映了人们在子嗣问题上的沉重心情。如“和尚”“牛”“羊”“鸡”“米”“面”等,这些名字的人,小时病多,难抚养,求医无门或无效,许在庙上当和尚,交给神仙保佑。许死了的,不留余地,将来就真做了和尚,许在哪个庙上等到十二岁就去哪个庙上做和尚。未许死的可以找替身,如牛、羊、鸡等,如果居然活下来,在十二岁生日的时候要还愿,把牛、羊、鸡送到庙上,表示把人换回来。许下牛的,叫“牛换”或“×牛”“牛×”,许下羊的叫“羊换”或“羊×”“×羊”。也有的虽未真去做和尚,名字仍叫“和尚”或“和×”等的。这种情况不管是因为求医无门,还是信神不信医,都是落后愚昧的产物。人们认为吃斋念佛,为神仙奉箕帚,这已算把凡胎肉身舍出去了,老天还会再要他的命吗!人世间的一切可以不要,只求把命保留下来。
      3.自认福小命薄起自轻自贱名字的:这一类名字更特殊,反映了人们在子嗣上的心情也更沉重。如“讨吃”“愣小子”“丑孩”“臭小”等,这是人们长期忍辱负重形成的安贫乐道思想在子嗣问题上的表现。人们没有奢望,讨吃儿、愣小子也不嫌,甚至认为表现得太聪明反而不好,傻些保险。如果生育不存,或生儿子不活,就认为自己命薄。既然命薄,有个差些的儿子就满足了,因为儿子不管好歹必须要有,太好了恐自己福浅受用不了。在这种意识下,人们并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小时就相貌才华出众,或者说虽内心满足,表面上都要回避遮掩的。“讨吃”“愣小子”“丑孩”等一类名字即由此而来。
      4.以出生环境、时间起名的:这一类名字与出生时的环境、时间及其他人事现象有关。如生在院子里叫“院生”;生在厕所里的叫“圈生”;生下脐带缠绞叫“交齐”;生下遇狗回到家中叫“狗围住”“狗不理”;发现新生儿身上有了蛆虫叫“蛆×”“×蛆”,由此还可以知道叫“蛆”的人生日在夏季;生下后的姿势是爬着的孩子,据说要举行个翻身动作,就容易抚养成活,用手翻的叫“手翻”,用锹翻的叫“锹翻”,用锄翻的叫“锄钩”。本来出现这些现象是正常的,只不过不是普遍存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就引起人们的警觉和疑虑。于是就把它当作一种吉利的征兆公开来承认,其实内心里却顾虑重重。还有闰年闰月生的叫“闰月”“闰×”“×闰”;按出生季节分别用“春”“夏”“秋”“冬”;按生年干支起名“戊子”“辛卯”“甲辰”等。
      这些名字多是宿命论的产物。人们认为生时八字命里注定,天象、物象以及人事现象都由上天安排,人只能顺应它。既然天意不可逆,还不如承认它与己有利。不管发生什么现象,都说好,可能还真的会好些,像接口气图吉利一样。这就是这一类名字产生的思想根源。
      5.为回避犯时犯月起名的:属相与生月相配,生月于属相不利叫犯月,如属羊的四月犯月,大概是因为羊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其他属相也都有犯月的月份。出生时辰也有好坏。时辰不好,则有“妨”“克”。“妨”“克”“犯”在这里的意义相近,即有排斥、抵触、伤害的意思。回避犯月或时辰不好带来灾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改生日,一种就是起名字。因受天命论的影响,改生日的较少,多数是起名字。如叫“舍过”“过关”等,意即避过灾难;叫“扳不动”“恨不动”等,意即不被灾难战胜,在灾难面前扳摇不动。起这些名字的人,小时大都有“妨、克严重,不易活命”的说法。有些妨、克不限于本人,还会给亲人带来灾难。名字如“克树”“妨树”“妨马”“妨狗”等等,意思是不要妨、克人,妨、克其他东西去,有的还具体到“妨榆树”“妨圪针”等。这同样是基于天命不可违,灾难不可免的思想,只不过人不承受,找个替代物而已。比较滑稽的,有叫“妨外”的,很有点把灾难推向别人的嫌疑。叫“碰×”的,据说有的还真的抱着孩子去碰一下。如叫“碰树”的,就去碰一下树,即可消灾免难;还有碰过的树便枯死的说法,当是无稽之谈。有的为了消灾免难,生下后用罗子或筛子扣一下,名字就叫“罗扣”或“筛扣”。
      6.生女不生男,起名以求男的:如,女子叫“招弟”“翻身”一类名字,都出自父母生女不生男,盼子心切。类似的有“招男”“掉转”“换转”“改转”“改过”“引弟”等。府谷女子名字带“改”字“换”字的多属此类。有的姊妹几人,“招弟”“引弟”一直叫下去,弟弟却千呼万唤终不来,最后只好抱养别人的。如果有了几个女子以后才生儿子,这儿子当然很宝贵,起名又有一种习惯,按女子排行叫。如有两个女子,第三个生儿子,就叫“三女”,说他是第三个女子,忌讳说他是男的,认为得女易,得子难,生怕儿子养不活。府谷男人叫“三女”“四女”“五女”的很多,都是出于这种心理。
      7.以爷爷岁数起名的:生了儿子以爷爷的岁数命名,如生时爷爷五十二岁,就叫“五十二”,爷爷六十五岁就叫“六十五”。其意义大体是用爷爷岁数代表长寿,祝其长大成人。过去,三十岁还未有儿子就已恐慌,三十岁得子,其子必受爱重。叫这种名字的人多是其父得子较迟,一般是长子。但对爷爷来说,不一定是长孙。爷爷要看到每一个儿子都有嗣才能安心。如果某一个儿子年过三十而得子,往往是爷爷首先主张以自己的岁数命名。其根源主要是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民间所谓“三十无儿半世空”“养儿不见孙,至死一场空”,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麻镇、黄甫、清水、哈镇、大岔一带,这类名字尤为普遍。黄甫过去有人叫八十一,他爷爷在八十一岁时才盼到他,其心情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8.考虑阴阳五行平衡的名字在府谷也有:如缺土的叫“土厚”,缺金的叫“金厚”,缺水的叫“水来”等。这类名字皆因小时宝贵,或难抚养,请阴阳先生掐算以后起的。因普通老百姓不懂阴阳平衡是怎么回事,更不知自己儿子阴阳是否平衡,起名字请阴阳先生的又少,所以这类名字也较少见。
      这些名字集中反映的一个思想,就是希望有子,而不是望子成龙。
      按旧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孝罪恶最大,可是,在过去,人们实际上承受的心理压力,无子要比不孝大得多。这里旧的说法,寿大而强健,头发黑,也要折损子孙的福泽;寿过大而子殁,是人们咒骂的对象。说到这里,封建伦理和这里的现实似乎有了矛盾,其实没有,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里,把二者给统一起来了,无后是最大的事情。我们的先辈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艰苦过程中,在子嗣问题上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以上种种起名的良苦用心中,我们仍能尝到这种浓缩了的苦涩味。
      现在虽然文明多了,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存在。这些名字还要起下去。即使将来人们的观念改变了,这些名字作为一种地方习俗,还将长期存在。
      以上可以说是立嗣心切式的取名,还有一种取名,如“富贵”“有福”“来福”之类,则体现了对子孙一生的期盼。
      当孩子接二连三地生下来甚至成为父母的负担以后,取名便随便得多了。府谷人把婴儿叫“毛蛋子”,有的人便被用“毛蛋”称呼了一辈子,其实这是父母压根就没有给取个正式名字。诸如“二小子”“三小子”乃至六七八小子,大多属于这种情形。
      府谷人一般除小名(称奶名)外,多数人还另取一个很文雅的“官名”,作为上学读书和以后与人正式交际时的名字。但如果一辈子就在村里生活,这个“官名”便成了只在办事务记礼账和死后墓碑上的专用名,如有人平时叫“狗不理”,可办事务记礼账时,却非要写成“刘秉德”不可;有人一辈子都叫“拴小子”,死后墓碑上却刻着“赵宏基之墓”。其实,即使本村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这样的名字。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姬宝顺撰稿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