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北伐灭掉北汉后,已经四十多岁的杨继业同夫人折赛花深明大义一起归附了大宋。
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呢,杨继业和折赛花互相仰慕,结成了姻缘。两人拜堂成亲这一天,热闹非凡。
却说这新房是杨继业自己亲手布置的。拜天地吃喜酒过后,杨继业折赛花在众人的簇拥下被推进了洞房,洞房内胳膊粗的四支大红蜡烛被燃着了,映照得满屋熠熠生光,墙壁上都蒙上了红罗锦缎,绣满了富贵鸳鸯。折赛花头顶的红盖头里面粘了八个金黄大字:“百年好合,白头到老。”
当盖头被揭开时,看到眼前英俊的郎君,华丽的洞房,折赛花非常高兴。
杨继业高兴万分说道:“娘子,且看!”说完,他脱掉新郎的外罩,露出挂在胸前的铜镜,然后一番旋转,将那罩在墙上的绚烂的锦缎全部收了起来。只见墙壁上满是锃明瓦亮的铜镜,映照着大红蜡烛的光焰,镜屏当中更是生面别开——里面映照出无数对英俊潇洒的夫妻,这房子仿佛无限扩张了起来,天地越发广阔。两人卿卿我我聊了不知多长时间,才相拥睡去。应该快到黎明时分,杨继业感觉到浑身燥热,火烤一般,猛然惊醒,只见喜幛着火,连忙叫醒折赛花,一同扑火。这火也惊动了家人,连忙浇水才将火浇灭,而那块紧握在折赛花手中的盖头,烧得只剩下四个字“白头到老”,后人说这暗寓两人的婚姻只能走到一半—— 杨继业在二次伐辽时兵败被俘,送往辽国上京途中,走到密云境内时,绝食而死,如今密云县境内的令公庙,就是当时辽国为他设立的,而折赛花一直到百岁还挂帅出征。这是后话。
可是这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呢,外敌侵入?奸细放火?前前后后查了好几次,家人、丫鬟、老妈子都是可靠的人,不可能放火,何况洞房紧闭,根本没有从窗户进来的痕迹。一切可能都排除了,没有找到原因。
不过,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情,哈哈一笑,说道:“火烧旺运!”
有了皇帝这句话,也就没有人追究这件事情了。
可是,细心的折赛花可很留心,她想到,自己睡觉时也感到很热,按说这初春的季节不应该很热啊,可是一百多面镜子把蜡烛的光照到了喜幛上才觉得十分热,难道这火会和镜子有关吗?
不久,新房重新布置了起来,也就进入了夏天。一天,天气很热,阳光明媚,折赛花独自一人将三面铜镜放在了一个梳妆台上,那个角度正好反射太阳光,那三个光点正好射在喜帐的中间,只一会儿工夫,那喜帐开始冒烟,随后就燃烧起来。她几把将火扑灭,又摆上了九面铜镜,呵,工夫更短那喜帐就烧了起来。
哈哈,原来如此,赛花心中有数了。但是,她除了向夫君杨继业说了之外,没有向别人提及此事。因为皇上都认为是天火烧的喜帐,才能“火烧旺运”,这事后来就撂下了。
过了几十年后,杨家六郎挂帅领兵镇守三关。有一次,受到辽兵攻打,关城危机,适逢冬季,杨六郎命人掘井挑水浇在城墙上,一夜工夫变成了一座冰城,使辽军攻打不下,杨六郎的冻城之事流传在河北省徐水县一带,几乎全国也都有传说。而关于杨六郎火烧辽军粮草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却说这一年,辽国皇太叔主张向宋朝索要三关,辽道宗无奈之下,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个皇太叔勇猛善战又好战,备足了粮草,率领三十万人马,南下侵宋,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这时宋朝只有再派六郎杨延昭挂帅出征,而他能调集的兵将不足八万,马不过八千,要想对付如此之强敌,实在为难。皇帝下急诏,让各地援兵奔赴三关,但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明知此去危险多多,甚至性命不保,但为了保家卫国,杨六郎还是接印挂帅出征。临行前,他前往后堂拜别母亲折太君,却见老母亲的脸上一点儿愁容也没有,反而满脸含笑,说道:“儿呀,这次又是你为国家立大功的时候了,母亲为你先祝贺了。”
杨六郎说道:“母亲,您已经知道敌方粮多将广,儿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折太君说道:“他粮多将广,那又怎么样?还不是你手下的败将!母亲给你出一计,就是烧他粮草,断他粮道,粮草一无岂不全军溃败。”
杨六郎又苦笑一声,“母亲大人,此计虽妙,自古以来兵家都想实行此计。所以,出兵之际都以最勇最精最能干的将领押送粮草,听说这次大辽押粮官乃是耶律休哥之子率领黑白红绿四员猛将,精兵三万护卫,又怎能烧着他的粮草?”
折太君笑道:“我儿勿急,当年我和你父新婚之际,你父送我一百零八面铜镜,今我就把这铜镜赠送给你,再让杨排风领着八十个丫鬟、佣妇跟随,此次断其粮道必能成功!”
杨六郎一听,这不开玩笑吗,这哪是断粮道啊,这不是增加累赘吗?
折太君说道:“你别急,杨排风这丫头可是放火的专家。这次,烧粮草、断粮道就靠这些女将了。”于是她低声和杨六郎说了一番话,杨六郎这才喜笑颜开,校场点兵,率八万大军迎敌。
辽国的皇太叔当然着意保护粮草,还专门选派了三千精锐铁骑走在押粮队的前边,特别叮嘱侦查宋军有无预备硫磺烟硝等引火之物,如果发现,命铁骑扑上去,先烧宋军,使他们断粮道的计划破产。可这些铁骑一路前行,根本没有发现宋军的精锐部队,更没有发现硫磺烟硝等物。沿途只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妇女提着菜篮在山坡挖野菜。身上也没有兵器,所以放心前行。
今年北方本就大旱,太阳当空天气炎热,到了正午时分人马都热得快喘不上气来,却见三三两两的妇女聚到一起,每人拿出一面铜镜照照眉,照照眼,理理鬓发,只见一个丫头拿着烧火棍,突然间将镜面面向了运粮的车队,其他所有人一起将镜面向外,每九面镜子对着一辆运粮车,也就是生火做饭的功夫,粮车全部燃起大火,押运粮草的军士们水早喝光了,如何灭火?那火便越烧越大了,浓烟升得越来越高了。
一看烟尘起来,杨六郎指挥隐蔽在草丛中的三军迅速出击,将押运的辽兵消灭。这时辽国皇太叔也发现了粮草起火,心知大事不妙,停止部队扎住阵脚,派人打探,果然粮草全部被烧光了。思来想去只好请和,这一仗果然不出折太君所料,杨六郎又立了大功。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间故事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