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威
从1946年冬到1947年夏,整整半年时间里,府谷境内滴雨未落,满目赤地。广大贫苦农民苦苦挣扎在饥饿线上。清明节一过,便出现有剥树皮、挖草根用来充饥的人家,也有拖儿带女举家向内蒙古后大套一带逃荒要饭的人们。孤山房塔全村10户人家,即有5人饿死。时有歌谣:“条条沟里水断流,穷人光景怎到头,年轻后生走口外,父母妻女命难留。”景象凄惨。这期间国民党府谷县政府,虽向省政府请拨赈灾款,而且款也下发到灾民手中,但却无1940年那样的平粜粮可供。又因时局关系,赈济会也无法成立。灾民需去遥远的内蒙五原等地购买粮食。因此,这是一种根本无济于事的赈济,以致灾情发展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鉴于灾情奇重,道旁时有饿殍。1947年6月15日,神府地方武装应民众的请求,首先在西津镇的南沟、郝石崖两村,又发动了附近6个村的群众,清算了拥有土地1200余垧的地主郭茂枝和占有1000余垧土地的贺德小,及第二保保长郭哲生三家的粮食、财物,分给了饥饿的农民,从而揭开了向地主要饭吃的序幕。
6月16日,荣贵镇300多饥民自发组织起来,向周家圪崂囤粮地主殷唤郎要粮,并声言要将殷带走。殷被迫拿出40石粮分给了群众;同日连城镇200多人,到地主刘某家中要饭吃;17日,松翠镇60多人向地主、保长分粮20多石;18日、19日,花坞镇百余人到高家老庄地主杨骡驹家中、李家墕地主郝二枝家和镇长家要求分粮吃。这些反饥饿斗争,使府谷城关各大小商号慌恐万状,纷纷关闭铺门不敢营业,这不仅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府谷境内的崩溃,而且也使全县濒临绝境的劳苦大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为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府谷饥民,7月16日晋绥边区①第二分区派李全超为团长,赵希贤②为副团长的晋绥工作团,先期进入府谷花坞镇以南一带开展工作。不久又遵照中共晋绥分局指示,成立了中共府谷县工作委员会,赵希贤任书记。7月底,榆林外围吃紧,驻府谷的国民党22军258团鲁仰尼营奉调增援,府谷县城只留有不足100人的两个新兵连,驻扎在高梁村和尖堡子,不久这两个新兵连也调离了府谷。这时府谷县城的兵力,只有本地的民众自卫队第一大队的两个中队,加上从高尧峁撤回的一个中队,总共还不足300人。所以国民党府谷县长诸承恩惴惴不安,勉强召开了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商讨了守城事宜。8月初,晋绥分区兴岚支队(后改为34团),和晋绥军区第二分区独立5团,由山西保德冯家川渡河入府谷境,县城内的国民党党政机关得到消息后,陆续开始撤离。县长诸承恩亦随后弃城逃至高梁村窥探动静。19日(农历七月初四日),工农红军府谷县游击队约100多人,配合独立5团,将驻守在官井梁和闫家坬高地的自卫队一击即溃,这些乌合之众仓皇逃至高梁村,与诸承恩会合逃往哈拉寨,府谷县城首次得到解放。
为彻底消灭敌人,几天后独立5团主动撤离府谷县城。诸承恩在哈拉寨探知后,召集了逃出来的散兵游勇,又卷土回来,占据了县城。随后经诸承恩和地方上一些地主豪绅多次联名乞求,请来了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保安部队200多人的步兵和50多人的骑兵,驻守在尖堡和高梁村,以此为依靠。
9月,陕甘宁边区派白志明为团长,杨沛琛为副团长的神府工作团亦进入了府谷县境,与先期到达的晋绥工作团一起分析敌情后,决定先伺机北上解放黄甫、麻地沟一带,消灭流窜在乡间小股敌人,最后再包围县城,解放府谷全境。
11月,中共府谷工委在碛塄乡王家坬村,召开了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会议遵照西北局指示,撤销了晋绥、神府两个工作团,正式成立中共府谷县委员会和府谷县人民政府,白志明任县委书记,赵希贤任县委副书记,杨沛琛任县长。18日,在中共府谷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首次在新解放区付家墕乡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讨论彻底消灭地主阶级,平分土地等问题,并成立了农民临时委员会,代替了为国民党所掌握的乡公所。随后前沙沟、后沙沟一带,又相继摧毁了国民党的保甲制度,建立起周边100多个村的民主政权(解放初期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1948年1月14日(古历腊月初四日),晋绥分区31团(原神府支队)、34团,由神木境出发挺进府谷,晋绥二分区的40团、41团以及神池游击队,偏关支前队,河曲、五寨警卫连共万余人,先后歼灭了盘踞在十里长滩的朱五美和驻麻地沟、古城的傅作义③集团,保安师奇致中部黄(文廷)、郝(德明)二团。18日,府谷县全境解放。春节前中共府谷县委员会、府谷县人民政府,由王家坬村移驻府谷县城。
刚获解放的府谷县,全县约有13万人口,60万垧土地。由于战争的破坏,再加1947年严重的旱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日常食物糠菜已难找到,瓜蔓、树皮、油糁、草根、荞面皮、玉米芯也快吃完;多数人家衣不蔽体,寝无毡被,举目一片荒凉,景象凄惨。因此,中共府谷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救群众不死或少死。于是在2月15日很快就作出了“调剂土地,生产救死”的决定,全县干部分别下到各区乡,调查摸底开展救死工作。首先发动群众互借互助;其次动员地、富献粮;再是将能够充饥的一切食物,统一收集按人分发。同时组织运输,立即去内蒙古、山西等地换粮。与此同时,县政府又积极筹集、调剂出3300余石粗粮;放救济粮、贷粮4845石。此项工作由于抓得紧,行动快,使处于死亡线上的人民得以死里逃生。然而由于灾情太严重,一些人终因饥饿过久浮肿,这年春季全县仍有3000余人因病、饿而亡。
为不影响春耕,在“满足贫雇农,团结中农,留给地主、富农足以维持生活的土地”的方针指导下,全县即时调剂了土地92200多垧,首次分给39200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帮助他们解决了耕畜、农具、籽种等困难,动员他们多种、种好能早接口粮的大麦、小麦、豌豆等早熟作物,使灾情逐渐缓减。又因有灾民大量出走,秋后全县又抽出8906垧土地,补给了贫雇农、中农。直到1949年,解放后的府谷,终于走出了困境,开始了新生。
注:
①晋绥边区:亦称晋绥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下辖四十六个县,三百二十余万人口。
②赵希贤:(1901—1980),又名赵宋儒,府谷清水镇赵寨村人。1928年,在府谷任小学教师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中共府谷县委清水区委书记,10月任府谷县委书记。1934年,领导创建了府谷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同年8月在化装外出检查工作时被捕,判刑10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1947年随军到府谷,任晋绥分区工作团副团长。1948年任榆林专署副专员,山西省交通厅副厅长等职。赵一生为党忠诚工作, 然而文化大革命中,也免不了受到冲击。1980年病逝于赵寨村家中。
③傅作义:1895年生,山西临猗人,字宜生,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原为阎锡山部属。1931年起任国民党第三十五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后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率部起义,建国后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197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