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威
王九皋(1883—1946)字鹤亭,陕西省府谷县西关人。自幼酷爱读书,逢年过节亦孜孜不倦。17岁时在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中得中拔贡,其时正值清末变法维新。因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又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研读法学,意欲“以法为本,为民请命”,做一个公正、廉明,有益于人民的人。
法政大学堂毕业后,初为山西太原地方检察厅检察官,继为检察厅长,后又被调升为京师高等审判厅长,并参与了国家司法典章的编纂。为宣扬法律观念,以儆效尤、整顿民风,鹤亭先生还携眷远离京城,先后在较为边远的宁夏、山东司法厅任职。但在北洋军阀混战时代,统治者为所欲为,以盲代法,哪里还有法治可言,这样先生所抱负的“以法为本,为民请命”也只能自我解嘲,随遇而安。
1928年,先生复调太原,不久出任太原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因健康原因辞职改业律师,同时亦受聘于山西大学讲学,成为当时太原的社会名流。在闲暇中,先生以博览群书为快事,尤以藏书浩繁遐迩闻名。其书多为历代经典名著,其中包括大量中医等类、司法类者作。对这些书籍,先生爱护备至,专制约1.5市方米的木厘分装妥存,共有七八十箱之多。为使这些书籍不致被蛀、发霉,每年均雇请太原“文渊阁”书斋的技术专人进行整理、修补,寄存于“新美源”饭店地下室,并开始着手草编目录。不幸的是1937年日本侵华,太原沦陷,所藏书籍焚毁无遗,先生一生心血付之东流,心受到极大创痛。
就在太原沦陷前夕,先生不愿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苟且偷安,所以不顾好友的劝阻,毅然偕同家眷返乡,表现了不可屈辱的民族气节。
先生在外求学,供职数十年,在官场享有一定声誉,但回归故里后,对乡亲父老不论贫富老幼均恭谨相待,尤其热心公益事业。当时全县尚无一所中等学校,于是先生积极投身其中,与有识之士共商筹办,并先后向多方好友致函求助。1941年5月,终于成立了府谷县初级中学建校委员会,先生亲任主任委员。当年秋正式开学,设两个班,学生四十人。遗憾的是第二年却因经费不足停办。
先生谙练我国各代历史,对本县在清代编纂的两部县志,经反复研读后,认为不足之处颇多,力主新编一部《府谷县志》。在县长王俊让的主持下,1942年成立了府谷县志委员会,聘请了县内名士张登阁、柴振清、王九思、高伟、王寿田、郭天锡、孙计一、严念祖、尤清芝等30多人分别担任采访、编辑、校对、抄写等工作,先生任总编辑。当时虽处抗战时期,经费困难,但在社会各方面关注下,终于在1945年脱稿付梓,全书共十一卷、十二册,约40万字。陕西省主席熊斌,驻哈镇的抗日名将东北挺进军总司令马占山,驻榆林的国民党22军军长高双成等为县志写了序,著名书法家于佑任为志书题签。这部县志内容虽有褒扬忠孝节烈等封建糟粕和诬蔑共产党的革命活动的文字,但难能可贵的是对本县明朝末年起义农民王嘉胤、高有才却有着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介,并新增有大事记,抗战志等内容,因此不失为一部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史料。
先生不仅精于法学,在其兄王九思(字睿生,与先生同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中得中举人,后毕业于北洋大学,继而改读医学)影响下,亦长于医术,不时为贫苦乡人免费治病送药,一时传为佳话。
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专注好学,既有功名,亦富学力,晚年为乡里致力兴学、修志做出了可贵贡献。1946年5月,不幸中风去世,终年63岁。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六辑第27页
政协府谷县委员会
第六辑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