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林,字秀山,府谷县付家墕乡狮子城人,生于1879年,卒于1862年。秀山自幼聪明过人,顽强好学,志向远大,一生致力发明永动机,虽未成功,但其志可嘉,曾受到新旧政府勉励。他热爱科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秀山早年读私墊,后进府谷大学堂,毕业后考中秀才。他虽受儒家思想教育,读五经、诵四书,但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强入侵,民不聊生,从小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他认为,思想迂腐,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是国家贫穷落后,遭受挨打的根本原因。他立志把兴办教育事业,解决民众思想,钻研科学技术作为己任,四处奔走,多方努力,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奋斗不息。
早在1915年,他任府谷县劝学员,奔赴全县各地,宣传办学校,读新课本,学科学技术,先后创办许多学校。私塾日渐减少,上学人数增多,学生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1918年,秀山在家居住,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书籍,开动了脑筋,扩大了视野,遂有研究“太空力源永动机”的动机。“太空力源”即“真空力源”,他试图创造一种机器,以“真空”为“力源”,在一次外力的作用下,机器永不休止地运转。为了把初步的设想变成现实,秀山只身一人于1920年到1923年冬旅居北京。其间,经常去北京图书馆阅读世界科学家、发明家的各类书籍。同时,结识了留法学生李士林(山西青水河县人),曾得到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于是研究永动机的信心更加坚定,那时,世界上已有十多个国家研究“永动机”。
他从北京归来后,不惜一切代价投入永动机的研究实验,为了解决试验费用,他先后卖掉数十亩土地和十多间房屋。经费有了,但家里少住缺吃,以至一家大小挤在不到五十平方米的破旧屋子里。妻子儿女埋怨他还要不要家,他说,我只要永动机,其他什么都不要。后来,他索性搬到山坡上的破窑洞里,在那里吃住休息,在那里研究实验。有人看到他如此吃苦,就劝他说:什么永动机,这里从来就没有的,快不要枉费心机了,他却说,发明原来就没有,若有了,就算不了什么发明了。他坚持不懈,直至解放。
解放初期,他拿上自已的“永动机说明书”,亲赴中国科学院,省地科技部门,请求鉴定,并上书党中央、政务院,请求资助研究,但均以“永动机无成功之可能”回批作答,并鼓励秀山将这种精神用做其他方面的研究。同学、朋友也劝他说科学院都不承认,你还研究什么!可他说,他们不承认,就不能说这不是科学。直至他临终时还说:永动机永动机,我虽未研究成功,但将来总会有成功之日。
秀山一生不仅研究发明永动机,还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典范。他刻苦钻研各门科学知识,每读到一些科学发明创造的书总要手抄笔录,深思熟虑。他根据物理学原理,自制一架水银秤,曾得到及时有关方面的肯定。他还提出了遥空飞机的设想。在我县引进树种方面,他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25年,他曾在县城先农坛前创办苗圃,从外地购回各种树木花卉精心培育,当时引进的树种有洋槐、胡桑、枫树、樟树、梓树、桐树、花椒树等。流传至今的有洋槐、花椒树等。秀山还引进了西红柿,现在府谷种的就是那时引进的。
秀山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他还是我县妇女解放的先行者。1922年,他担任我县第一任天足会会长(天足:就是妇女不缠足,任其自然发展),开展放足运动。他曾亲自编发一首放足歌,歌词大意是:女子缠足,本来讨厌,形式支离,有何好看;伤筋痛骨,行走不便;百疾丛生,终身困难。先以走利害劝说,继之以奖惩,不辞劳苦,费尽心思。白天挨门做放足的工作,夜间有人在他的门上挂上“裹脚布”侮辱他,但他毫不灰心,用他的话说,几百年的习惯,要想马上改变,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怎么能行!经过两年的努力工作,府谷青年妇女基本上无缠足的了。他还提倡女子上学,并首先送去了自已的女子。1924年,不少家长送女上学,秀山被政府委派,创办女校,首次招收女生二十人,并购置新课本,添置教学设备,尽心教导,成绩显著,深受群众的欢迎。创办一年后,由他人接办。1927年,政府委派接办城内女校,招收小学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到榆林女子师范深造,秀山之女杨西云就是第一批毕业入榆林女子师范的。
秀山的一生是清贫的,但秀山的志气却是超人的,他那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之士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第25页
政协府谷县委员会
第四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