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故事  >  地名故事

从饮马泉到红碱淖

      说说成吉思汗饮马泉与红碱淖起源的传说。历史上,红碱淖是尔林兔大草原的一部分。由于四周高,这里低洼平坦,周边高地的雨水均流在这里,渗入地下。地下有煤炭(据一八五地质队近年初查,湖下煤炭储量达四十多亿吨),有较厚坚硬的岩层,地下水流漏不走,形成水草丰美的游牧草地。神木人所说的“北草地”正是在这里。传说公元13世纪初的一年大旱,盛夏的一天,成吉思汗在扎萨营盘吃过早饭后动身南下,到了尔林兔大草原,正值午后,烈日当头,人马饥渴,踏遍草原连一点水都没有找到。这时,成吉思汗的坐骑“白龙马”狂吼乱奔到红石岛北边一个较低的洼地,用前蹄左一下、右一下,只刨了十几下,一股泉水直冲上来。这样,不但解了人马之渴,而且这股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上涌,面积越来越大。以后,雨涝时扩大,天旱时缩小,再没有干枯过。人们将之称为“成吉思汗的饮马泉”,亦称:“成吉思汗的饮马潭”。“白龙马”由于此举神奇和屡建战功,一代一代递传至今。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连年大旱,草滩上的草死光了,变成一片荒凉,可“饮马泉”仍未旱干。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连年大涝,四周的雨水淌入,加上泉水上涌,“饮马泉”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万亩大海子。  
      红碱淖向西北有一条约十公里的小河叫蟒盖兔河,十五公里外有一碱湖叫查汗淖。由于蟒盖兔河上游流域内地上多碱,捞时将碱水冲入此处,再因碱湖查汗淖在西北风头上,冬春季节西北大风将地表碱面刮来,这里的碱土越来越多,水里寸草不长,无水处也只生长耐碱性强的竹基、马兰等植物。每年冬春及夏季雨水少时,地面上有一层淡红的碱土,海水也在变成淡红,后来人们才把这个海子叫成红碱淖。
      20世纪初,连年大旱,海面逐渐缩小,到1929年仅剩两干多亩。1946年、1947年,两年连续大涝,水面增到三万多亩。1954年大涝,水面增到六万亩。以后,周边群众大搞疏通排水渠为主的改造下湿滩地工程,木独石犁河、壕赖河、七不素河、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七条季节性内陆小河水流大增,积水一年比一年多。加上地下的泉涌和1961年、1967年的两次大涝、水位猛涨,水面达十万亩。水深度平均八点二米。“饮马泉”处最深为十五米,蓄水量达七亿多立方米。随着水量增加,碱分稀释,含碱量相对减少,海水也变成现在的清澈碧水了。1995年、1997年至2000年这五年的连续大旱,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这两年的特大旱和持续高温,使红碱淖的湖面缩小了五千多亩,水的深度降低近两米,蓄水量减少约一点三亿立方米。但红碱淖的水面仍然浩瀚壮观,游人络绎不绝。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173—175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刘德功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