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民艺  >  正文

黄陵剪纸

   
(图片来源:陕西文明网)

 该县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黄帝时期,虽然那时还没有纸张,但先人们“结绳记事,刻木作画”,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装点生活,美化生活。从黄陵桥山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上就可以看到简单的图案,同时用兽皮、树叶制作的衣物来看,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图案组合,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但已为剪纸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战国时期,人们用丝织的缣帛、绢素、絮纸等书写物(古时称为纸)通过镂空刻花等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装饰等生活用品,在黄陵,民间艺人们普遍认为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剪纸艺术。而黄陵剪纸明快、古朴、雄健、率直、富有浪漫精神,仍然保留着汉代遗风,也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南北朝至唐代,黄陵的剪纸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剪纸艺术也广泛地在民间流传。唐朝有位诗人曾经有著“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诗句,可见剪纸这项技艺在当时社会中,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一项民间技艺了。到了宋代,一时间也出现了不少技术高超的能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戏曲人物、佛像等题材,透过刀剪的工夫,就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作品了。到了明清两代,黄陵剪纸已深深地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据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载:岁时,正月元日,彻夜点灯,焚香荐牲设醴,供五祀,祭祖先……五日,未明时,户户剪纸为人并舟车糗饵,送之通衢,名曰:送穷。在此后的岁月更递中,黄陵剪纸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黄陵剪纸出现了发展的辉煌阶段,一度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在该县农村,每当逢年过节、婚寿喜庆、乔迁新居等,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剪贴窗花、顶棚云子、碗架花、炕围花等,并相互馈赠,以示祝贺;他们剪凤凰、梅花来寓意喜上眉梢;剪钟馗、济公镇宅避邪;剪顶棚云子(装饰屋顶的大型图案剪纸),象征团圆、美满、吉祥;剪老虎、狮子则是舅舅送给外甥的满月礼品,意寓孩子健康、勇敢,这些剪纸造型和民间习俗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粗犷、纯朴、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实用价值。
      在黄陵农村,大部分农家妇女都会剪纸,其中不乏技艺高手,上翟庄的杨喜仙老人、张林召、李竹英、高水琴等一大批剪纸能手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注:陕西省黄陵县申报的黄陵剪纸经批准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间美术;编号: VII-11)



参见陕西文明网:
http://shx.wenming.cn/sqwh/201609/t20160905_3658490.s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