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民艺  >  正文

黄陵老秧歌

(图片来源:360图片)  
 
      黄陵秧歌舞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项古老的舞蹈艺术,由多种舞蹈、杂耍和民歌组成,起源于原始社会,主要是先民们在庆祝战争胜利和获取猎物时,为表达激动之情,随意手舞足蹈,用很简单的形体语言表现喜悦之情,这就是黄陵老秧歌最初的雏形。  
      到了黄帝时代,造文字、做舟车、制衣冠、创医学、定算数、辨音律、定法制,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伶伦制乐后,人们伴随在器物、木头上敲击出的简单粗旷的节奏,踏歌起舞,共享欢乐。黄帝驭龙升天后,人们为了感戴黄帝功德,祈求和谐平安,在祭奠黄帝时,百姓舞之,以祭先祖,从而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原始祭祀舞蹈。  
      到了汉代,黄陵老秧歌不断发展、变化,并且从祭祀活动中逐渐深入到民间的节庆之中。据《黄陵县志》记载,黄陵老秧歌真正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是在明朝中期。相传黄陵县城东南约十华里(约5千米)的桥沟村刘景,曾供职于宫庭乐府,官拜御史,在朝给宫娥彩女们排练歌舞为职,卸职回乡后,在原来黄陵祭祀舞蹈和黄陵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又将宫庭舞蹈融汇贯穿其中,使黄陵老秧歌日趋成熟,一直沿袭到“文革”前期,社会发展到现在,消失40多年的黄陵老秧歌又一次被民间文艺人士搜集整理,编排出来,使人感觉亲近自然,耳目一新。  
 

      黄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乡情勤俭,民风淳朴,而且蕴藏着最古老、最朴素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场表演中的秧歌舞,人们称“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内容特别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黄陵俗称提裙子),哑铃舞、竹板舞、碟碟舞、蜡烛舞、,霸王鞭(黄陵俗称浑身响)、跑竹马。小节目有:跑旱船、八宝连环灯、小老鼠嫁女、二秃子打架、舞龙灯、耍狮子、耍老虎、鹤蚌相争等等,在表演过程中结合变化的鼓点、优美的乐曲、动听的唱词,更增加了其视觉、感观的冲击力,表演场面宏大,动作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在场的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舞蹈种类有:


一、裙子舞


      黄陵裙子舞的起源和其他舞蹈一样,也是作为上古祭祀乐舞的“巫”和“武”,是先民敬畏于天地神灵而创造出来的,用于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同样也用于对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中。久而久之,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又着重在新春佳节之际用于恭贺新春,予祈丰年,主要活动于城乡和邻里、亲朋之间。官民同乐,朝野共庆,演义吉祥,粉饰太平。展示技艺与才智,张扬财力和民风,促进交流、推动团结、联结友谊、绵续历史,舞步扭动乾坤、歌声震撼千秋,在延续中完善,在实践中定式,逐渐形成了既定的程式。  
      明代刘景在黄陵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又将宫庭舞蹈融汇贯穿其中,提高和丰富了演出技巧和曲目唱词,使其注入了宫廷舞蹈的风彩,黄陵裙子舞有了更完备的飞跃,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方秧歌。故黄陵的秧歌是“舞”而不是“扭”。  
      至今60岁以上的人还记得,当初引秧歌的秧歌头在表演中,头戴用草帽圈褶成前边低后边高的帽子,身穿长袍,为了便于表演,将长袍一角提起别与腰际,手执拂尘(蝇甩),那么这不正是宦官刘公公的身影吗?  
      古代表演裙子舞其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朴,女角都是男扮女妆:头顶一条丝织黑纱代替秀发直至后脚跟,额前饰以用彩色纸褶成孔雀开屏式的头花,头顶一朵用红绸子褶成的堆花,两边剩余的长条顺两耳后搭肩直下至胸前,上身着新娘的贴身小红袄,下身着彩裙、彩裤,胸前紧束白色扎裙,前边两角缝有小布环套在中指上。该裙子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就在于女角舞动扎裙的技巧,所以又称“提裙子”。  
      该女角在“打杂”(男角)的引导下舞动扎裙,碎步紧追,其动之若蝉、舞之如蝶、如水上飘、似云中游、阿娜逸美、翩跹飞舞、轻尘拂动,缠腰绕膝。夜间表演时,在打杂(男角)左手所执的莲花灯光下若雾中之仙,忽明忽暗,似梦似幻,谓之曰“凤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孔雀三点头”“飞蛾扑灯式”等。羞羞答答、娇娇滴滴、文静雅稚、纯朴祥和。着实表现出了陕北南部黄土高原女性的娇柔美,这是裙子舞中的主流。秧歌队中的几个顽童,其头顶扎两个直立的小辫子,小丑打扮,肩挂一条驴脖子上常挂的串铃,在场合中无拘无束,活蹦乱跳,直使得驴串铃叮叮当当乱响。秧歌队中所扮的老太婆,丑角打扮,脚蹬一双木质假小脚,外穿绣花小脚鞋,宽长裤腿。将真脚盖着,用爆竹或红辣椒角作耳坠,用驴安眼作奶罩,手执大棒槌或农家妇女常用之物,红脸蛋、白眼窝,丑态能出尽出,惹人捧腹大笑。  
      在队列表演中,还贯穿有前边所述的许多杂耍,直捧得场面热烈欢快、风趣滑稽。  
      表演队形变化有白龙马分鬃、凤凰戏牡丹、二龙戏明珠、蝎子倒颠尾,并蒂莲花开等诸多名堂。游走自如、变化多端,如游龙、似翔凤、演北斗、布南宫、二议四方、八卦九宫、隐含人文理念,藏寓妙意玄机。  
 

      在紧锣密鼓的鼓乐声中,经过一轮舞蹈之后,由嗓音嘹亮者演唱一段黄陵秧歌(民歌),立即鼓声再起,又进入热烈的表演中。裙子舞表演完毕退场后,激烈的锣鼓声又将其他民间舞蹈、旱船、杂耍等送入场地接着表演。


二、浑身响


      黄陵民间流传的“霸王鞭”是以有节律的碰打花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者右手紧握一长约80公分,直径约为3公分的空芯竹杆,为了有响声在两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个小眼,用细铁丝在内腔穿上五六个铜钱或一个小铃,竹杆表面涂上各种颜色或油漆,再用五颜六色的纸或布条每隔三五公分缠一圈,两端系上用麻丝作的红缨子,其形状和楚霸王项羽的钢鞭相像,故民间称为“霸王鞭”,也称花棍。演员身着古装彩服,肩膀、膝盖、手腕、鞋上都缝有小铃,表演时按照音乐节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着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断地发出呛啷、呛啷的声音,和着民歌,载歌载舞,据说元封元年10月,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在中部(今黄陵县)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时,命百余军士手执钢鞭舞之,以祭祀先祖,从此,“霸王鞭”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又因“霸王鞭”两端有多处空槽,槽内装有可活动的铜钱片数枚,稍将鞭身晃动击打,则会发出“刷啦啦”的铜钱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舞者时而以手击鞭,时而以脚踢鞭,时而又以鞭触身,从上到下,肩、背、腰、腿、脚无处不到,每次碰撞都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又称“浑身响”。  
      “霸王鞭”在黄陵县流传已久,由于其形式自由,道具简单,舞姿秀美,则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普及。目前在黄陵流传的"霸王鞭"是在借鉴传统霸王鞭的基础上,经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动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点渲染,使动作夸张化、动态力度化、细节突出化,布局和调度方式丰富多变,场景大起大落,动静反差较强,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霸王鞭”根据其动作可分为低手鞭、高手鞭和腾空鞭;根据其速度可分为静止鞭、行进鞭;根据其场地大小可分为广场鞭、舞台鞭,广场鞭人数可达百人,舞台鞭可达十几人,形式灵活,易于变化。


三、跑竹马


      黄陵跑竹马是表演传说中古时的某次战争场面,将战马做成中间有大洞的假马,即用泥作成模具,外表糊上多层麻纸,脱模后分别涂上红、白、黑、黄等各种颜色;扎上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员上场时,从中间的大洞钻进去挂在肩膀上,身着古代将军服装(戏装即可),戏剧脸谱化妆,野鸡毛作翎子。插上六至八面彩色三角背旗,战袍将双腿盖着,按照各自角色手执长矛或长柄大刀等武器。  
      人物以具体的故事确定大将人数,每一员大将配一马牌或称旗手,着武士服装,手执大旗,旗中心书有该大将的姓氏,四边四角有花纹图案装饰,行在大将前边,挥舞大旗;每员大将还配一马童,要求稍有武功要会打车轱辘(虎跳)、翻跟斗(小翻)、栽立固桩(拿顶)、行在该大将之后,属牵马赶马角色。  
 

      表演时有激烈的锣鼓声和呼哨声(口哨)助威助兴,其场面热烈壮观、气势宏伟,表演一段、唱一段。


四、哑铃舞


      哑铃舞是表演者双手各执直径约为8公分,长约30公分的空芯木棒(哑铃),表演时演员自己双手紧握哑铃,时而在胸前,时而在背后或在头顶,或叉开双腿在腿中间,让两个哑铃顶端相互碰击,按照音乐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同时伴唱着节奏轻快明朗的秧歌(民歌),刚柔合一,可以自身单打,也可以和别人对打。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五、竹板舞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一表演快板用的竹板,右手拿一根带锯齿的竹板,长约30公分,宽约2公分,女角双手各执长约40公分,宽约3公分的两片竹板,手握有柄的一端,食指夹在两个竹板之间,男女角按照音乐节奏敲打着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唱,变换位置,做各种舞蹈动作,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六、碟碟舞


      碟碟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个瓷质菜碟,用无名指和小指抓着菜碟边缘,碟底紧贴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一双竹筷子,按照音乐节奏敲击菜碟正面中心,发出清脆悦耳的滴水声音。变换位置做各种舞蹈动作,边舞边唱秧歌。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颖,场面雅致。


七、蜡烛舞


      蜡烛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很小的菜碟,小碟内中心栽一根高约八公分点亮的蜡烛,挥舞双臂,因蜡烛只可直立,不可倾斜,所以表演时其动作美似在打太极拳。并且有抒情悠扬的秧歌伴唱。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八、杂耍


      (一)八宝连环灯:是用两个大莲花灯笼,其中间和下部都有木轮,下边的木轮着地驱动莲花灯,跟在秧歌队后边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助兴。  
      (二)小老鼠嫁女:由迎亲的、送亲的、吹唢呐的、敲锣打鼓的、打旗的仪仗队、抬轿的、坐轿的新娘、骑假马的新郎等人扮演的老鼠组成的秧歌队,其风趣滑稽幽默。  
      (三)二秃子打架:就是将两个葫芦做成两个光头人头,由表演者背着,双臂穿一条裤子,手上穿着鞋爬在地上,两个葫芦头正好朝上像两个人头,作两个假臂和假手,相互抱在一起,表演者双臂双腿前后左右做着不同的动作。看起来好象两个秃子在打架,也可多人表演。  
      (四)鹤蚌相争:鹤是男角扮的,其头戴一顶极高的帽子,帽顶作成鹤头形,中部细长,下部作成鹤脖子戴在演员头上,身穿鹤毛衣,双臂穿鹤翅,双腿作成鹤腿。越细越好,脚作成鹤爪。蚌是由演员妆扮成俊俏秀气的古妆少女。背着两个能包住人的大蚌壳。表演时蚌一张一合不停地闪动双壳,前后左右舞动着,引诱挑逗远方的鹤。当鹤要叨蚌时,蚌又立即将壳合拢企图夹住鹤嘴,鹤又立即倒退躲避。如此反复多变地戏闹,风趣幽默,滑稽感人,直至鹤叨住蚌,蚌夹住鹤嘴,谁也无法摆脱时结束。此乃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五)跑旱船:黄陵的跑旱船与外地的大不相同。外地人所做的旱船仅用四条红绸子扎在船顶四角,分别吊上一朵绸子做的大红花。而黄陵人所做的旱船是很讲究的。分别将剪纸、纸扎、绘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很细致地装扮在旱船的各个部位,使其雅致华丽。外地人跑旱船仅是用两手提着旱船扭秧歌,而黄陵人跑旱船才是真正地表演。要求船身真的像是在水上漂着,还要把遇到风浪、漩涡、急流、浅滩时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据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讲:黄陵老秧歌主要是在元霄节(正月十五)晚上进行演出,县城分为下城、东洼、西洼三个自发组成的秧歌社,各社都有秧歌队和秧歌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每年的组织者称为“慌头,”在春节前由慌头去各家募集费用,排练成熟后,初八、初九就开始演出。十五晚更热闹,演出时还有来自店头、隆坊、田庄等乡镇下属的十里八乡的秧歌队,秧歌队有的年头元宵夜能多达100多支,从元宵节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可以想像地当时的条件下,如此庞大众多的队伍,如此宠大的场面,如此高涨的热情,而且都是自发、自觉、自愿的,可想而知当时黄陵老秧歌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黄陵民间打击乐器常见的有抬鼓、大鼓、花鼓、大锣、京锣、马锣、铙钹、铰子。购买打击乐器时也应注意挑选音调,一般以“F”调为准,大件的音低小件的音高,应在“F”高调中的“5、1、3、5、1”范围。  
      黄陵秧歌舞对打击乐器的用法有两种,在泥区河沟以北的各村表演秧歌舞时多用小乐器伴奏,有马锣、饺子、花鼓三样。只有马锣的声音最突出。泥区河沟以南的各村多用大件乐器伴奏,有抬鼓、大鼓、大锣、铙钹,但不排除小乐器的参与,该两种形式的乐谱是相同的,混合在一起演奏时还可以产生配器的效果。  
      黄陵秧歌大致有两种形式。以泥区河沟以北的南村、北村、奎张村为主的形式是一个耍杂(男角)、一个包头(女角)、一个打花鼓或饺子或马锣的三人为一小组,由多个小组组成。表演时耍杂在前,包头在后,小击乐随之。在场内跳跃打击伴奏。大鼓、铙钹、大锣等在场外,只在入场、退场,踏小场时伴奏,烘托气氛。以泥区河沟以南的马家塬村、梨园村、县城内为主的是以二至四支小分队组成,每支分队由一个耍杂领头,后随多个包头不定人数、包头后边还有俊老头、丑老婆,或有医生、先生、商人等社会杂角。还有三、五个小顽童。打击乐队大鼓、大锣、铙钹为主。除了唱以外,一直把秧歌队敲的送进场,又送出场。但以上两种形式的服装、化妆、道具、打击乐谱是相同的。  
      黄陵老秧歌在历史的沿革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以村为单位从编排到演出都有组织协调人,就是黄陵俗语中的“承头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村村都能排,人人都能演,表演之余又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尤其以县城的下城、东洼、西洼三个社,北村、南村、奎强、唐呼村、隆坊街、马家塬、田庄街、梨园、百子桥等村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1948年黄陵解放后,东北大秧歌(新秧歌)被移植过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很多村里竞相排练演出,老秧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文革“时期,一些基础比较好的村子还能基本保持老秧歌的演出形式,但同时也注入了新秧歌内容,真正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老秧歌遗风也随之淡去。近年来在黄陵少数民间艺人的辛勤工作下,积极挖掘、整理、编排黄陵老秧歌,使这门古老的舞蹈表演形式又重新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黄陵老秧歌自形成以来,在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在老一辈黄陵人心目中,对老秧歌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从他们记事起就和老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是老秧歌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老秧歌对于他们具有本乡本土的亲切性特征;老秧歌在演化的过程中,既有属于自己本源的东西,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文化特征;老秧歌是土生土长在黄陵这块土地上的舞蹈表演形式,其表演形式不同于陕北秧歌,不同于关中社火,更不同于其他各省,属全国独有,具有独特性特征;老秧歌在黄陵有普遍的群众基础,深入人心,已成为黄陵地区城镇农村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的融入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所以具有民俗化特征;老秧歌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演出场面热烈,具有丰富性特征;表演队伍中的小丑、杂角、杂耍等表演诙谐幽默,具有趣味性特征;参与人数较多、队伍比较庞大,具有参与性特征;老秧歌尤其是裙子舞,动作柔美,举止端庄秀丽,具有细腻性特征;老秧歌队伍中的各种节目都有一定的传说故事,传统文化蕴含其中,所以具有传统文化特征;老秧歌具有刚劲优柔的舞蹈,丰富多彩的队列组合,紧凑震憾的打击音乐,纯朴华丽的服饰道具,具有艺术性特征;鼓点变化丰富,时而舒缓、时而铿锵,如行云流水,如万马奔腾,有说有唱,表演生动,节奏分明,具有情绪化特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如今洛川、富县等周边县区也有扭老秧歌的传统,所以具有影响性特征;其服饰、道具的制作又将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工艺融入其中,集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具有民间艺术的综合性特征。  
      黄陵老秧歌在黄陵当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集民间舞蹈、音乐、民间艺术美术装饰等于一体,更加体现了这种大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黄陵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黄陵民间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挖掘、抢救、保护黄陵老秧歌,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老秧歌是黄陵当地土壤滋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是黄陵人文民风的现实表现,而且她在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人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其表演是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质的独特舞蹈表演形式,对黄陵老秧歌的挖掘、抢救、保护将极大的带动和促进黄陵民俗文化的发扬,而它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是罕见的、是珍贵的。对她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不仅对于丰富陕西舞蹈史内容,乃至中国舞蹈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黄陵老秧歌之所以流传很久,而且分布广泛,就说明她已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热爱故土,热爱传统文化的黄陵人的血液之中,挖掘、整理、保护黄陵老秧歌,对于更加深入挖掘老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更好地展示黄陵人民勤劳、朴实、睿智、聪明、豁达、开朗的民族特性以及富有开拓、创新、发展、继承的民族精神和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这些都必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再次,根据老秧歌的独特性,可作为黄陵县地方文化艺术的品牌产业,为游客表演,可获得报酬,则也有经济价值。  
      最后,老秧歌属于群众性娱乐,春节期间排练老秧歌可以杜绝赌博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  
      黄陵老秧歌在黄陵乃至周边县区表演上千年,弥久不衰,虽然在民间文艺人士和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但面对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发展极为迅猛的当代社会,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和许多问题。如一些老秧歌表演人才逐渐退出,有的已相继谢世,老秧歌表演技艺难以传承。一些年青人没有见过老秧歌,没有感受到老秧歌的艺术魅力,受当今主流文化影响,新的文化思维、文化理念以及新的舞蹈表演形式的影响,对传统民俗文化愈来愈淡泊,致使黄陵老秧歌的生存发展空间愈来愈狭小。受外来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特别是每年春节组织的各支秧歌队都以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为主,老秧歌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老秧歌的发展受到了冲击、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注:“黄陵老秧歌”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项目编号为Ⅲ—21。
   
   

参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多载体]05 民间舞蹈 黄陵老秧歌》

黄陵县文体事业申报

陕西省文化厅出版

2006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