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事件  >  近现代

修建教堂

三原县东关油坊道,坐落着一座别具一格的基督教堂,中西合璧,气势恢弘,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亦是最为著名的教堂之一。 

该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曾是原英国浸礼会(Baptist Church,the England)渭北公会和中华基督教会(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渭北区会的所在地。1988年创办陕西圣经学校时,将校址设立于此,直到1998年迁址西安。

三原教会系基督教新教在陕西的发祥地之一。清同治十二年(1873)前后,美丽富饶的渭北平原因连年旱灾,变得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千里沃野,无人耕种。此时,原籍山东青州府的焦云龙在三原任县令,见此情景便致信青州,安排其乡人移民至陕西的号召立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响应,很快便有不少山东人来陕居住。移民队伍中,有不少已经信仰基督的信徒,但由于缺乏教牧人员,教会难以发展。为此,这些信徒致函山东青州教会,力邀教牧人员来陕西主持教务,牧养信徒。

当时在山西太原传教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闻此消息,遂派遣传教士邵涤源(A.G.Shorrock)、敦崇礼(Moir Duncan)、莫安仁(Evan Motgar)等人,于1890年至1895年之间,先后来到三原。先有基督徒,后有传教士,这是三原教会的一个突出特点。邵、敦二人来到三原后,先在三原福音村建立了教堂,1915年在三原东关兴建了“救世堂”(今三原县东关教堂)。英国浸礼会在陕西的传教工作初具规模后,1933年设立了差会办事处,下设渭南和渭北两个公会,英国浸礼会参加了倡导“本色教会”,主张教会合一的中华基督教会,并成立了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陕西大会下设西京、渭北、陕北三个区会,“救世堂”成为渭北区会的会址。

三原东关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做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教堂的整体布局是T字形,木质的大梁刚劲有力,青色的瓦顶极为壮观。墙体的外部是青砖,内部则是泥坯,两侧的窗户均是西式教堂的样子,地面用磨制的石板铺成。教堂的堂面,正中是硕大的西式圆拱窗,窗的顶端为雕花的匾额造型,上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基督教堂,”两侧螭龙迎匾,其样式与“景教碑”极为相似。教堂的顶尖,重檐层叠的檐脊上,高耸着格外醒目的红色十字架。两侧是对称的钟楼,顶端是中国传统的飞檐硫瓦形式,檐上有祥兽,檐下有风铃。钟楼的上层悬挂着从英国运来的铜钟,据说当年的钟声可以传到方圆20多里,可惜今天已不复存在。钟楼的底层,是教堂的入口,形成两个拱门,拱门上面各雕有展开的皮卷式的浮雕,左边书“因信称义”,右边书“赖恩得救”。

“文革”中,三原教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82年复堂时,教堂顶部竟能看到蓝天,教会不得不对其进行维修。经过多方努力,饱经风霜的东关教堂终于恢复了原貌。

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三原教会的信徒逐步增多,原有的教堂已经不能满足聚会的需要,1996年三原教会在原教堂的北侧,兴建了新堂,可容纳1200余人同时聚会。如今,新、旧二堂并列院中,每个节日,两座教堂都是济济一堂。两座教堂和数千信徒,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现代的活力。



参见网站“ 中国基督教”:
http://www.lymzzj.gov.cn/html/Religiousworld/Religiousplace/2010/1104/2202.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