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原县委党史办公室
大革命失败后,三原党组织在陕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贯彻中央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走上了创建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新时期。
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原党组织经历了各种尖锐复杂的斗争,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虽然先后数次遭到破坏,但斗争始终未停止,在挫折中前进,在斗争中发展,为我党的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
1927年7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下令在陕西“清党”。驻泾原的国民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部率先在三原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捣毁武字等区农民协会,使三原地区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被逮捕。此间,中共陕西省委为保存革命力量,将中共三原地委改为中共三原县委,张性初任县委书记,贾怀庚(贾子明)、王之鼎(王云)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同时,共青团三原地委亦改为团三原县委。中共三原县委管辖泾阳区委,高陵、蒲城、淳化特支和6个支部,共有党员102人。
1928年3月,党员发展到360余人,中共三原县委下辖泾阳、高陵、富平、淳化、旬邑5个区委。由于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农民党员已发展到108人。5月前后,三原、泾阳、旬邑、淳化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6月,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后,各地党组织也遭到破坏。11月,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各地形势日趋严峻,党的基层组织也不断被破坏。此时,三原县委书记张性初离开了三原,县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1929年3月,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成立后,鉴于三原是陕西党的中心工作区域,“县委溃散已久,长期没有党的工作”,为了恢复党的组织,遂于7月间派人到三原寻找线索,联络党员,于9月在党群基础较好的武字区建立了中共三原特别支部,黄子文任特支书记,孙平章、唐玉怀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特支负责指导淳化、旬邑等地党的工作。特支下属7个党支部,党员35人,特支直属陕西临时省委领导。1930年7月,黄子文领导的渭北灾民自救队失败,10月特支重新进行了调整,孙平章任书记。
1931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在红五月工作中强调首先在陕西几个中心区域建立农村党的组织。5月,中共武字区委恢复,书记马先民。“九一八”事变后,陕西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陕西省委正确估价了渭北各地的形势,对三原等县实行巡视员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在三原武字区开办党员训练班,提拔和培养新干部,加强了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
1932年3月,杜衡到三原检查工作,整顿了中共武字区委,区委仅留书记马先民及新增委员黄子文。4月,马先民被捕后,孙海章担任区委书记。8月,省委巡视员李杰夫以孙海章“右倾”为名,重新改组了区委,孙铭章任区委书记,组织委员胡德润,宣传委员赵应奎,武装委员邓万祥,肃反兼财政委员孙平章。此时区委辖有唐家、文龙,韩家、焦村党支部及心字区特支。
1932年6月,陕西省委派李杰夫、程建文等到三原指导党的工作。7月,组建了中共三原县委,书记金理科。县委仍设在武字区,直属省委领导。10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后,中共三原县委改由渭北特委直接领导。12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渭北斗争的新形势,撤销了中共渭北特委,建立了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通过选举,三原中心县委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2人组成,书记刘林生,组织委员孙金钩,军委书记曾楚川。三原中心县委辖富平、耀县县委,泾阳、高陵特支,自水及武字、心字区委,共有党员160余人。三原中心县委自成立到翌年8月,汪烈(汪锋)、周中(赵伯平)曾担任过中心县委副书记,杨声(刘映胜)、周中先后担任过中心县委书记职务。
1933年7月,杜衡叛变自首后,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遭到严重破坏,赵伯平、韩学理等县、区委负责人不幸被捕,三原党组织活动暂时停止。
1934年,隐蔽在临潼的三原共产党员周芝轩、孙一君、谈周帆等秘密联络,商议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1935年6月在临潼栎阳建立了中共渭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组织委员周芝轩,宣传委员孙一君,军事委员黄子祥,统战委员谈国帆。在中共渭北工委的领导下,三原武字区十余名党员于1936年10月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西安事变”后,中共陕西省委成立,即决定恢复与建立地方党的组织。1937年2月,省委派员到三原武字区对党员进行了一次训练,组建了中共武字区委。3月,恢复了中共三原县委,周芝轩任书记,党员130多人,辖12个支部。4月,按照省委指示,建立了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副书记黄子祥。中心县委下辖中共高陵、临潼交口、富平特支及三原武字、西阳区委,有党员210多人。
二
三原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
1.建立农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三原党组织在中央“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指导下,把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武装,以武装斗争来对付敌人的白色恐怖。1928年2月9日,在中共三原县委委员黄子文的组织下,武字区鲍四庙成立了抗敌委员会,并立即筹集经费,购买枪支。2月22日晓,秘密建立了一支30余人的农民游击队,黄子文任总指挥,唐辉智任队长,孙平章任副队长。从此,这支革命武装在三原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渭北武装斗争的历程。在同敌人血与火的拼搏中,顽强成长,发展壮大。这时,由于干旱灾荒,加上国民党当局的压榨勒索,人民负担沉重,怨声载道。根据陕西省委指示,中共三原县委决定以“交农”形式,领导农民同国民党当局展开抗租抗税、抗一切摊派勒索的斗争。4月24日,以武字区为主的“交农"大军万余人浩浩荡荡地涌向三原县城。经过连续四天的“交农”围城斗争,迫使国民党县长马润昌贴出告示,宣布减免全年粮款,“交农”斗争取得了胜利。接着,三原县委按照省委指示,为配合渭华起义,又联络富平庄里地方武装胡景铨、泾阳地方武装马仙舟等,成立了以黄子文为总指挥的武装围城指挥部,决定武装围攻三原县城。5月3日,在黄子文指挥下,这些武装包围了县城。由于敌人提前有所准备,派重兵防守,中途又因马仙舟突然叛变,武装围城失败。但是,武装围城却在三原地区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拉开了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为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1930年5月底前后,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根据渭北一带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决定以三原、富平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6月,以陈云樵任队长、黄子文任政委的渭北灾民自救队在三原武字区正式成立。这支武装活动于原、富、耀边界一带,以打击土豪劣绅,开展抗粮抗捐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为中心任务。7月中旬,灾民自救队遭敌武力围剿,自救队内部张成义叛变,这支武装队伍遭到重大损失,武字区党组织也遭到破坏。
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恢复后,组建了一支区游击队,继续开展游击活动。翌年5月,武字区委根据省委关于我们的中心任务是“抓紧渭北群众斗争高涨的情绪,发展群众斗争,发动游击战争配合游击队的发展与几个部分的革命兵变积极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建立以旬邑、三原武字区为中心的苏维埃临时根据地”的指示,8月1日,在武字区游击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渭北游击队,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接着,又成立了武字区革命委员会。9月22日,渭北革命委员会(即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初,省委根据渭北政治形势发展,为统一渭北地区党的领导,成立了中共渭北特委。渭北革命委员会和特委成立后,即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分配。中共三原县委在渭北特委直接领导下,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在武字区较广泛的开展了分配土地工作,渭北特委推广了武字区南原分配土地的经验。富平、耀县等地的革命斗争,在武字区的影响和带动下,武装力量、政权建设等工作亦积极开展起来,这标志着渭北革命根据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鼎盛阶段。1932年12月,中共渭北特委撤销,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建立。
1933年8月,由于杜衡被捕叛变,陕西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也遭到破坏。国民党驻三原的渭北剿共司令部又调集三个团的兵力,乘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之机,从四面出击合围武字区,被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团的渭北游击队经过浴血抵抗后北撤照金,渭北革命根据地被敌占领。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党在陕西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从1928年到1933年共经历了六个年头,三原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数百人惨遭杀害,许多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毁家纾难,被敌逮捕,英勇不屈,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3.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三原党组织就领导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反日救亡宣传活动。1932年1月,中共武字区委领导的武字区反日会成立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日文艺宣传,组织2000余名群众,手持梭标、长矛、大刀到县城参加反日大会,会后在三原县城举行了示威游行。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后,民先小组在三原中学秘密建立。“双十二事变”后,三原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特别是在中国工农红军驻防三原、泾阳等地后,三原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展开。1937年夏,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领导下,民先队组织已在各中、小学普遍建立,队员发展到300多人。同时三原中心县委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和团结各阶层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使三原成为渭北各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4.加强党员教育和组织建设
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原党组织历经几次变化,广大党员在极其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积极投身于民族危急的抗日救国运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在此期间,三原党组织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和组织建设,以适应斗争形势。1932年2月,党组织在武字区长坳举办党员训练班,为渭北苏区培训了40多名党的基层干部。这些党员在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中共武字区委书记马先民、心字区委书记宋士斌、反日会主任侯守愚等惨遭敌人逮捕杀害。苏维埃政府主席孙平章等在敌人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红二十六军四团连长马志舟、心字区游击队指导员赵永华等,与敌英勇奋战,死于疆场。三原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十年中,其所以能涌现出这样一批英烈,与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1937年春,中共陕西省委为加强三原党的工作,迅速恢复组织,对三原的共产党员又进行了一次培训,组织党员学习抗日政策,纠正“左”倾关门主义倾向,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参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咸阳地区党组织》第72—78页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