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三原县南郊中学历史简介

吴俊发

校三原县南郊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并富于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于1919年4月5日正式成立,定名为“渭北中学校”,当时校址设在三原城内东渠岸原学台公馆,人们习惯地叫它“大公馆”,即现在的县幼儿园所在地。不久迁入城内山西街西端“学古书院”旧址,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倡导,靖国军总司令部出资,经田种玉(蕴如)、李寿亭等先生筹办,并由田种玉先生任校长。1922年2月由当时省教育厅接管,更名为“省立第四中学校”,不久又恢复渭北中学校旧名,1928年1月改称“省立第三中学校”,1934年又改为“省立三原初级中学校”,1983年增设高中班,变成完全中学。1940年1月改名“省立三原中学校”。1949年六七月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关中联合中学”与该校合并,称“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1954年春,学校迁至现址三原南郊南环路东段。1958年改为“三原县第一中学”,不久又改称“三原县南郊中学”,“文革”中曾改称“三原县中学”,不久又恢复现名。现在是陕西省首批办好的二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我校创建于“五四”爱国运动前夕,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学校先后聘请北大、北师、武汉、上海、天津等大学毕业生和留日学生来校任教,其中有影响的进步人士有郝梦九(第二任校长)、张耀斗、严少儒等。不少教师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且是“共进社”的社员,一时人才荟萃,蜚声省外,吸引了关中地区乃至甘肃等地的求学青年。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学校师生积极响应,举行罢课示威游行。在大革命时期,渭北中学就成为早期党团活动的重要据点,渭北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参预组建了“共进社三原分社”“渭北青年社”“渭北学联”等革命群众组织。1925年,在恽代英同志关怀下,直属共青团中央领导的共青团三原特支就在渭北中学建有团支部。著名共产党人魏野畴、史可轩、乔国桢、张性初曾先后来校任教或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和开展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渭北一带的学生运动和农民群众运动的开展。三原地区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秉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师师长何尚志就是我校早期的毕业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进步人士冯一航、李瘦枝、王曦亭、关中哲等都曾先后担任过这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师和学生中也有不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周芝轩、魏文伯、刘继曾都曾在该校任教并担任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学校的党团组织一直没有停止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民先队”“青救会”,出版革命刊物,鼓动青年参加安吴青训班,接受革命培训,北上延安,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连璧、原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程灏等就是我校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学校始建为四年制中学,约在1924年前后招收三年制教学班,到1937年共计毕业十七届,五百一十名学生。1938年始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到解放前夕,学校每年约有十班左右学生,到1948年在校学生有十二个班,六百七十五人,教职员工三十八人。共计新中国成立前历年毕业初中学生1681人,高中学生755人。

新中国成立初,我校称陕西省三原中学,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迅速转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工农子弟大批入学,学校班额增加,在校学生均有二十班以上。学校原有规模已不能适应办学迅速发展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在三原南郊勘定新校址,建校期间,校长史恒敬和总务主任李少白精心规划,日夜操劳,既建校舍,又植花木,历时三年,使过去一片荒凉的乱葬坟地变成乐园般的学校。1954年学校从城内山西街迁入南郊新址。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潘同和、史恒敬、李德馨、翟培伦先后担任校长;学校拥有以李作人、陈传礼、李力群、孙宏勋、周志廉、刘光汉等为骨干的一支工作扎实、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59年至1961年每年升入高等学校学生人数都占毕业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1961年升学率居全省第一。就业学生也都能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充实的知识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才干。学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在省内乃至全国负有盛名,张彦仲(中共十三届候补中央委员、航空工业部总工程师)、谢德萍(著名书法家、中华书法院院长)、翟光明(空军导弹第七旅旅长)、赵学敏(福建省副省长)等就是我校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

“文革”期间,南郊中学被当做“修正主义典型”,并一度成为武斗据点,广大干部,教师被揪斗,图书、仪器、教学设备被破坏,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教育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学走上正轨。1978年翟培伦校长重新任职,狠抓学风教育,受到上级部门重视。1980年,《陕西教育》介绍了学校落实常规教学六个环节的管理经验。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5辑第80—9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8年2月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