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胜
三原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北三十里处,旧县即指此址。旧县庙就是旧县城隍庙。此庙,清末民初,名闻遐迩。但它既无宏伟建筑以壮观瞻;又乏绮丽风光引人入胜。其久负盛名,除一般封建迷信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它的创建和当年三原县城的迁徙。
梁武帝信佛,宋徽宗崇道,上行下效,风靡一时,庵观寺院,遍布全国。随着历史进展,更朝换代,自然灾害等,那些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的迷信建筑物,有的毁于一旦,有的年久失修,渐次改观。正如古人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旧县庙,也不可避免的遭到同样命运。二十年代,人们所能看到的它,虽非庐山真面目,但从断壁颓垣,一鳞半爪中,犹可窥得昔日全貌。
旧县庙位于现在城东北十五里——三阎路南侧、康家堡(清时名邢村康)西北约半华里处,占地约十亩。坐北朝南,并列三院。西院城隍大殿三间,两侧耳房各一间,正中龛供城隍偶像一尊,乌沙、净面、五绺长须,望之俨然。两侧分别供财神、药王,前列香案,陈设香炉,签简案之两旁,伫立“牛头”、“马面”。山墙壁画、“十王殿”,由丰都至六道轮回,阴森可怖。正中门楣悬“福善祸淫”木匾一方。段前方砖铺地,已破碎支离。殿基台阶下甬道两侧,矗立明代重修庙宇石碑数座。戏楼正对大殿略偏东,前有旷地一段,为观众而设,绕戏楼西侧东折达山门。山门前临马路,对面影壁一座,高约丈五。中院为送子娘娘殿,殿内塑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其两臂赤裸,颇似鱼兰观音。像两侧各置神主。格门四扇,园窗二孔,西壁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七绝一首,此系游人寄兴之作。殿前紧接献殿,是清宣统元年所建,后檐无墙,前檐下有木栅一道,设闸拉门。殿前隙地植柏树数行,东院荒芜,为火神庙遗址。东南角门与山门各连土围墙。
旧县庙有庙产可耕地三十多亩。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娘娘庙会。事先由会首或官方出面,请皮影戏班演出三天四晚,元宵节挂灯起会。期间,善男信女,求神、问卜、烧香、还愿,自不必说。而呼卢喝雉者,比忱皆是。到看戏时,男女杂沓,摩肩接踵。因此,趁机猎艳污亵妇女者,也时有之。
旧县庙,据残存明成化时,重修庙宇碑文记载:元至元二十四年(1257),县城由故址迁移龙桥镇时,将城隍偶像舁至此处,谓神不愿行,乃于当地建庙宇,四时享祭,故名“旧县城隍庙”,群众称“旧县庙”,后毁于地震。 1986年陕西省军区防震办公室、曹派人来此考查,据说碑文所记地震时间,与历史文献符合,约在十五世纪中叶,震源在山西永济,波及我省,约为六至七级。这对我县迁移时间及旧县城址等问题的考证,无疑是提供了一条重要依据。
民国三十二年以前,乡人设私塾庙中,延师授徒,尊孔读经。后设初小,由县教育局管理。解放后,陆续将庙宇拆除,新建教室三幢。迄至1984年冬,地下水位上升,危及校舍,为师生安全计,县教育局决定将学校迁至旧址以西约十米处。所留地基,分划农民耕种。旧县庙,随之告终,就连那块仅存明代石碑,在平整土地中,也粉身碎骨了。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178—181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