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三原古遗址及文物考

曹麟


三原县古为焦获之地,根据地理状况,泾河由瓠口起流向东南,几经改道而形成一片沼泽地。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的生产水平,先民不可能在此安定的长期居住,因而在我县原下灌区没有发现石器时代遗址。从秦时的郑国渠始,原下已成为水利灌区,以后又有白公渠,六辅渠、泾惠渠等,纵有遗址,亦均被破坏,因此,原下周代,以前的遗址形成空白区。

在三原县北原区发现的五十余处遗址,都集中在清浴河,赵氏河两岸。浊浴河两岸仅发现有个别遗址。

洪水、嵯峨两个乡的十多处石器时代遗址,典型的有洪水村仰韶文化遗址;赵家村仰韶文化遗址;邵家河村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含物丰富,多处发现白灰地面,有的白灰地面经过多次连续维修,厚2.5厘米以上,可以说明这个遗址连续使用的时间很长,奕家河村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大,内含物丰富,仅一处白灰地面在断崖上残留长达8米,厚0.5-0.7厘米。类似这种遗址现象在马额、陵前的赵氏河沿岸也发现二十余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河流两岸接近原上的高台地面上。

张家坳多翟家坡瓷窑遗址中新发现有白瓷、黑瓷、绿采瓷,可辨器形者有碗、罐、盆等,由器形上可看出属唐以后五代到宋之间。遗址内有大量的堆积物,二堆积层厚,内会有残瓦片等。根据堆积物希遗物看,是一处瓷窑遗址。泾原一带为鼎州,它为研究鼎窑提供了线索。

嵯峨乡宫殿遗址,位于嵯峨山南端七里原上的天井岸村。这是一座秦汉时期的大型宫殿遗址。遗址东迄清浴河,西临泾阳县龙家乡,北踞嵯峨山,南接鲁桥镇,其地形高亢辽阔,且有清冶二水,自北向东环绕而过。在七里原天井岸村村东的这一开阔地带,分布着五座建筑台基,成为东、西、南、北、中正方向等距离排列,东西各长1500米。这几座高台建筑,台基分别残高6—9米,位于正中央的一号高台东西宽21米,南北宽17米,高7米,夯层厚9厘米,平夯。约8厘米左右,夯层均匀,清晰、坚硬。台基顶端表层依然为夯候。这四座台基夯1层、夯窝一致。唯北侧的五号遗址已夷为平地。在一号台基周围散布着大面积的残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铺地砖。有外施绳纹,内施窝点纹瓦片。也有纷施绳纹,内施索面的布纹瓦片。发现的瓦当有云纹和文字瓦当两太类。一云纹瓦当图案种类较多,文字瓦当有“长乐未央” “千秋万岁”等。铺地砖有几何纹和素面之分。空心砖有斜方格几何纹图案。这座遗址,中央为主体建筑,四面四座台基可能为四座楼阙。据市文物普查队多方调查考证,系汉代池阳宫遗址。

三原的古遗址分布面广。内含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二十二处;商周时代二处;秦汉时代十七处;隋唐时代九处;宋元时代一处;明、清时代十二处。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173-17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