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法 周新政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中,有胡均和张秉枢共同主持宏道工业学堂“赴东洋请教习,购织染各机器,归建西式洋楼工厂”的记述。事情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从此以后,作为陕西省传播资产阶级新学的最高学府——宏道高等学堂,一跃又成为省内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走实业救国道路的先锋。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革命中,胡均和张秉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胡均,字平甫,三原东关人,约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卒年无考。其父胡子周设私塾“古月斋”,延请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执教。胡均追随刘古愚先生十数年,深受先生民主革命影响,得先生许嫁长女儒珍为妻。光绪十七年(1891年),胡均乡试中举,任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865年),胡均乡试中举,任内阁中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京联合18省举人会商反对《马关条约》,上书都察院(史称“公车上书”),胡均积极参与上书之举,并为骨干之一。戍戌政变后,他与山东御史宋伯鲁(礼泉人)、工部主事李岳瑞(成阳人)、刑部主事张元际(兴平人)等被先后革职(以上诸人皆为刘古愚挚友或门生,为“康党”中坚人物)。胡均返里后,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先任宏道书院山长,继任宏道高等学堂监督,后与张秉枢主持宏道工业学堂,开本县近代职业教育之先河。
张秉枢,字密臣,又字广文,治平。祖籍陕西临潼,后定居三原北城。生卒年份已无详考,约与胡均为伯仲之间。其父与刘古愚友情笃好(曾请刘为秉枢祖父母撰家传各一篇),更兼仰慕先生之博学正直,遂于光绪十一年送秉枢到咸阳“求友斋”(后并为味经书院)从学刘古愚。张秉枢天资聪敏、勤奋好学,除经、史、子、集外,尤对数学独具钻研精神。当时高等数学领域中的微积分,刚传入中国,译著仅见于浙江李壬叔(1811—l882年)《则古昔斋算学》之内,且不够完善。张秉枢潜心攻读李氏遗著,不由师传而一年之中洞晓该学科之奥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补充了李壬叔译文之不足,纠正了译文中之错误,写有《代微积拾级补草》一册。刘古愚对此举此书大为赞叹,为该书写序说:“茁(刘古愚字)偕吾乡人学算二十余年,于微积之数毫未有得。张生秉枢年未壮,心精力果,不期年尽通其说,于李壬叔氏所译之间无草者补之,且能证其说之误。则吾乡人士,才智不必尽出西人下。有志习算者,皆可以秉枢为证,而无谓难之见矣!”除此之外,张秉枢还在味经书院写有《火炮量法通算》《盈肭勾股公式》,皆刊印做为课稿丛钞(教材)。刘古愚为这两册书都做了跋,称道前者“算量并用,于戎事尤便”,后者“可谓融会中西者矣”。正因为刘古愚的倡导鼓励,加之张秉枢本人苦学不辍,使他成为清末公认的陕西数学之冠,名噪一时。
张秉枢于光绪二十三(1897年)年前后乡试中举,被任命南郑县知事(清县长称谓)。因不满清廷迫害“康党”,拒不赴任做官,反到宏道高等学堂深造,边教边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留日。归国后,任西安府中学堂首任总教习,此后终身致力科学、教育,力主实业救国,直至谢世,终年六十四岁。
(摘自三原县志通讯1988年第三期)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95—9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