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小传

于右任先生

                                                           张应选 周衡儒


三原位于陕西关中腹地,嵯峨山雄峙,清峪河横贯,郑国渠、白公渠穿越,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京畿,“衣食京师”“天下壮县”。元、明、清来,三原设有享誉关内外的学古、宏道、清麓三大书院,士儒荟萃。就在这天府沃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上孕育了近代历史风云人物: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的爱国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

清王朝末期,政治昏庸腐败,列强宰割凌辱,连年天灾兵患,“绝好山河,连霄风雨,神州霸业凭谁主?”于右任就诞生在民族危难之际。

于右任祖居农村,家世寒微,父亲12岁就随兄长赴四川当学徒,母亲自小由甘肃逃荒到陕西。父母赁居三原东关河道巷,不久因日用难渡移回泾阳斗口村。于右任不满两岁,母亲长期身体孱弱多病,无力调治,遗恨而逝。贤惠善良的伯母房太夫人,抚孤侄如亲生。舅父全家也特别关爱,于右任和表兄弟们一道拾柴牧羊,在极端苦难又蕴含温暖的农村生活中度过童年。

于右任7岁进村塾,11岁随伯母又搬回三原城东关,先后接受具有渊博儒学基础、先进民族民主思想的毛班香、朱佛光、刘古愚、孙芷沅等名师教诲,刻苦勤学,博览经史诗籍,浏阅西方书刊,酷习书法。他读书审思,不因循拘泥。为诗为文,不尚辞藻,论理致用,求索国是。20岁时陕西大旱,饥民盈野,陕西学使沈祺泉从东南募捐济灾,开舍粥场。于右任受任场长,辍学宏道书院主持施粥,连续一年,日夜忙碌。目睹内忧外患,于右任民族义愤填膺,抒怀诗词,抨击时弊,“大呼四万万六千万同胞,伐鼓拟金齐奋起”,“冲开血路飞”,“革命才能不自囚。”清廷下令“逆竖倡言革命,革究拿获,即行正法。”侠义有识的乡人李雨田先生,闻息,雇用快差日夜兼程报讯,于右任得以脱离虎口,出走上海,从此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和农民甘苦相濡的生活感情连结,沉重的民族危难的激创,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熏陶,先进的民族民主思想启迪,铸就他一生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家乡,保持普通老百姓本色的品德和操守。


兴办学校计利后世


自古拯救危难、复兴民族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没有不重视教育的。远在上世纪20年代,于右任就深切体察“民穷先废学",倡导“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上海办报时期,即常给家乡寄笔墨、笔记本等文具,分送各学校奖励优秀学生。1918年8月,于右任受拥戴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组建总司令部,即设置“教育处”,各路军辖区普遍兴办教育。他率先广纳教育界名士,在三原创办渭北中学、渭北师范、三原中学。特别是兴办民治学校,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1917年西关小学经费拮据,他解囊资助。1918年他拼资修建了一座教室。1919年接收“西关小学”,改制为“民治小学校”,从此由他筹措经费。1931年应民治毕业女生和乡民的要求,与省、县教育部门筹划,经两年预招,1933年建立陕西三原女子中学。在旧礼教束缚的情况下,化解了三原及附近各县有志女青年的上学难题,当时影响很大。1935年他专程邀上海建业公司,为民治学校修建两层670多平方米16座教室的教学大楼,并陆续扩建校园10000多平方米,分设中、小学二部,在校学生达1000多人,成为渭北各县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好的学校。1936年抗战前夕,他把多年历尽心力购藏的稀世珍宝、魏晋碑石387方,从北京、洛阳等地全部运回,捐赠西安碑林。在致当时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先生信中,没有提出任何个人条件,而叮嘱“希望碑石门票和拓片收入,资助三原民治学校。”直到晚年在台,仍惦念不已,常常在梦中萦绕“民治校园”。另外,先生还在童年生活过的泾阳杨府村兴办“宗海小学”,在其舅父居住的庄头村兴办“恩恭小学”。把兴办学校,树人育才作为对惠育过他的父老乡亲的回报。


兴建农场改良农业


于右任投身革命活动,涉足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远及日本、苏联。深刻体察到家乡农业落后,民众穷苦。陕西1929年灾情,更使他忧心如焚。上世纪30年代初,他回到家乡,在原于氏祖遗300亩田地基础上,以公平价格又购置1000亩地,兴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设立农作、园艺、畜养等部,繁殖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举办“农技训练班”,免费向农民传授技术,低价供应良种。接着在三原新兴原区建立“东段教育林场",培育繁殖优良速生、杂果林。这个陕西最早的农业试验基地,对泾阳、三原、对关中地区改良农业,推广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产生了重大影响。1934年于右任回三原,查看农场效益,听访民众意见,为表明建场初衷,他预留遗嘱刻石铭心:“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无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这通石碑至今挺立在“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庭院,昭示着一代伟人爱国爱乡的风范和博大崇高的情怀。试验场累经扩展为“咸阳专区试验农场",“陕西棉花试验站”,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继续实现他的遗愿,更大地发挥农业科研推广效应。


兴修水利解纾饥寒


于右任青少年时代,就常与同窗好友李仪祉、茹卓亭等讨论如何减除干旱,拯济乡亲,“青年学子各言志,独悯生民遭旱荒”。1919年就任靖国军总司令,战火纷飞中,即与爱国将领胡景翼等筹措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请水利专家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勘测设计泾惠渠蓝图,绘制沙盘供各界参观,引起泾、三、高一带民众轰动。1929年于与当时西安行辕主任杨虎城将军合力周旋,争取各方救灾款,用以工代赈形式开工修建。其间于右任不断呼吁激励,视察慰问,民工热情很高,工程进度很快,1932年即开渠放水,可浇地60万亩。七十年来,特别是共和国成立后,加高渠首、扩大蓄水、改造渠系、完善设施,有效灌溉面积达100多万亩。但泾、三、高临渠民众仍念念不忘最初倡导兴修泾惠工程的三大功臣:于右任、杨虎城、李仪祉先生。

三原县城有条清峪河,穿城而过,谷深岸伟。河自西北而下,直冲县城西关南岸,转弯向东。冲涮西关大片居民房地,时时坍塌,遇到洪涝,威胁更大。于右任在靖国军时期就忧虑在怀,曾和李仪祉现场勘查,制定方案,苦于无力施工。1931年,大灾刚过,他即两次捐5500多元,委托陕西省建设厅,以工代赈承建,120多天即挖断“老虎鼻梁",开辟新河道。通水之日,万家欢腾。不仅解除了西关居民的危难,且新辟100多亩水浇田。人工河岸至今屹然耸立,河水循道川流。这是一座无字功德碑,像这条清水一样,永远在家乡流传。


体恤民众扶危救灾


于右任饱读圣贤之书,亦儆效圣贤作为。他常以“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我们担负责任要自勉为禹稷的人”告诫。既具有古仁者之风范,又富有激进民权思想,于右任始终体察民间疾苦,热血解危济困。1920年前后陕西干旱无收,于右任率领着靖国军面临军阀压境,械备不足,粮草短缺,战士每日生活费仅有400文制钱,总部几乎到断炊地步。他叹息“兵革又凶荒,三年鬓已苍。野有横白骨,天复降玄霜,战士祈年稔,乡民祭国殇。秦人尔何罪,杀戳作耕桑。”各路将军建议征放债券,增加捐税。于右任满含热泪奉劝众将:“民众已是挖草根、剥树皮、卖儿卖女顾饥,我们军队是解民倒悬,岂能雪上加霜。"他硬是在“千戈饥馑连三辅"下,“空手安慰万人饥”。这支军队,就在他这样率领下,缺粮短草中坚持五年抗击北洋军阀,呼应孙中山发动的南方革命,为国民革命史写下光彩的篇章。

1928年开始,陕西又连续两年无收,时人谓之“十八年年馑",百姓冻饿死亡达200多万。灾荒牵连着于右任的心,他竭尽全力向社会呼吁,向各界募捐赈济。1929年8月长子望德结婚,一贯简约的于先生这次一反常规,大发请柬,张罗在上海一品香饭店设宴请客。庆贺喜仪完成,于右任向来宾答谢,出乎意料的是介绍陕西严重灾情,他沉痛说道:“本拟早回陕救灾,足疾不能成行,并非留沪待儿完婚。余久抱同家乡父老甘苦与共之宗旨,各位所赠之贺仪,权作赈款送回陕西,余代表乡亲,致敬各位,仅以薄酒相谢。”语出泪下,来宾热烈鼓掌。随即于右任抱病回陕西,返三原察灾,把贺仪全部捐济家乡。是年冬在上海继续募筹救灾款,并购回小米100石,在三原南大街,南关西巷子举办“舍粥场",救济灾民。 

年馑刚过,1932年春陕西各地瘟疫流行,于右任闻讯焦灼,立即选购应急药10余箱,委托夫人高仲琳、女儿于芝秀回三原防疫救急。高夫人回到家乡延请县城各医院名医,会商防治方案,在三原、泾阳附近城乡,连续十天,公布医疗处方,注射防疫针,施舍药物,传及相邻各县,大大减轻瘟疫灾害。现在一些健在的老人对“民国廿一年"防疫救治,仍念念不忘。


眷怀故乡期盼一统


于右任爱民众、爱故乡、重乡情,出自心灵禀赋,毫无做作勉强。民国成立后,10多次回乡探望,从不乘车进城。身体壮健时与迎接他的熟人步行过街,边走边谈,随时和道旁的人打招呼。进入老年腿脚不便,进城坐在马车辕口,抱拳向行人致意。回到家乡,不要护卫岗哨,没有丝毫官气官腔,主动邀聚乡邻、亲友、同窗畅叙。抗日胜利,又逢岳母庆寿,为表示祝庆,他把三原县城小吃摊全部搬到民治校园,把西关乡亲父老全部邀请到校园,随意吃喝,同叙同乐,至今传为美谈。他回到“斗口村祖籍扫墓",“归省杨府村外家",“归里省斗口巷老屋",抒怀“泾原故旧记”,留下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古稀之余,沉痛违心地离别大陆到台湾,触物怀旧,触景伤情,无时无刻不恋怀大陆,望断故乡,“难忘床前挥涕语",“每翻迁史泪沾襟”。铭怀伯母伯父:“我生三遇劳工节,做炮孤儿念母时”“当年轻负读书约,自首如何报君恩。”他常常念及夫人“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作艳装。”他哀伤早逝的弟妹“一梦今生成过去,永怀弟妹在心中。”他记着狼口救他的田农“今生报德知何日,但祝苍苍佑善人。”他伤感诸多挚友分离:“独自栖栖雨湿衣”,“于今回念寒三友”,“凋零师友记同游。"他触近怀远,“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更立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他往往“夜夜梦中原,自首泪频仍”,“一夜惊心眠不得”,“梦绕关西旧战场”。他日思夜盼神州一统,“剪断云霾天欲曙”,“河山何日待珠还”。“破碎山河容再造",“待我归来寿一怀”。“昨霄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1962年后,自感精神不济,有生之年难能实现归乡之愿,连连在日记中叮咛:“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最后留嘱了代表台湾一代悲愤千古的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老人家虽然逝世,但没有瞑目。

于右任先生一生热爱故土,故乡人也始终拥戴、敬爱、惦念着这位伟大可爱的长者。建国以来,虽历经政治运动但先生故居及伯母房太夫人、陈妙莲夫人的墓园依然保留。他植栽的树木,运回的奇石仍然保护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各界举行了多次于右任诞辰、忌日纪念。他兴办的民治学校恢复了校名,“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悬挂起场牌。全国、陕西、咸阳、三原联合举办大规模纪念于右任书法展、“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陕西、西安、宝鸡、三原等地成立“于右任书法学会”“于右任研究会”。三原先后编印出版了《于右任纪念集》《于右任先生》《民国奇才于右任》《于右任的故事》,以及多种书法选集。1992年在三原县委、政府的领导,陕西省、咸阳市政府资助,以及各方支持下,三原各界约同台湾标准草书学会,于右任文教基金会,日本高崎书道会等协力筹建三原于右任纪念馆,1997年11月开馆。馆址6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三大展厅展列着于先生忠诚崇高的爱国事迹,博大精深的书法遗品。开馆三年来,海内外文化、教育、书法等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华侨、日本、东南亚朋友,以及于先生家族、亲朋、故旧、景仰者、有关社团单位,纷纷观瞻访问。纪念馆成为联谊海内外,缅怀弘扬先生精神、风范,进行文化书法交流的胜地。于先生魂归故乡定能得以安慰,祖国统一之日,故乡人民定祭酒奉告。



参见《咸阳文史资料》第八辑第1—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咸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8年8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